登录 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2024-03-04

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云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阳府办发〔2022〕1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云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7日



云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云阳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二二年二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5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5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7

(三)发展形势 9

二、总体要求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3

(三)发展战略 14

(四)发展定位及目标 16

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18

(一)做大做强绿色消费品工业 18

(二)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25

(三)大力发展能源电子产业 29

四、夯实工业发展平台 33

(一)建设高水平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33

(二)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区特色发展 38

(三)推动楼宇工业园健康发展 42

(四)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2

五、重点任务 44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44

(二)加强工业市场主体培育 46

(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48

(四)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49

(五)推进清洁低碳绿色制造 51

(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53

(七)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55

(八)打造一流工业发展人才队伍 57

(九)强化工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 58

六、保障措施 60

(一)加强组织领导 60

(二)优化营商环境 60

(三)加强运行调度 61

(四)强化生产安全 61

七、水资源论证 62

(一)论证范围及水平年 62

(二)区域水资源条件 62

(三)区域需水合理性分析 64

(四)区域节水评价 65

(五)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 66

(六)区域退水影响 68

(七)区域规划实施影响 69

八、环境影响评价 70

(一)环境质量现状 71

(二)环境影响分析 72

(三)对策和措施 75

(四)评价结论 76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竞争强,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云阳全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向千亿级工业迈进的关键五年。《云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县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云阳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万开云”同城化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发展生态工业,凝聚共识,汇聚合力,走出了一条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0亿元,比2015年170亿元增长65%。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59家,达到105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金田塑业、三峡云海药业、宏霖食品等为主的绿色消费品,以河牛船务、三木汽车、诚信杭萧钢结构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以云能发电、本信电子等为主的能源电子三大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主体培育再上台阶。深入实施“万人返乡百亿创业”行动计划,构建起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机制,成功引进杭萧钢构、彩纳新材料、云海药业二期、三木汽车、本信电子科技等项目,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021家。重庆广告材料产业园(市级特色产业基地)落户云阳,广告材料产业链初步构建。长江中上游最大浮船坞“河牛号”建成投运。企业主体不断壮大,亿元以上企业达45家,获批“专精特新”企业3家。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生产配套越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9.3平方公里,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9.6万平方米,电力、污水处理、燃气调压站等“七通一平”基本要素逐渐配备齐全,入驻企业109家,投产企业72家,亿元企业29家,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13.5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70%。建成投运宝坪、黄岭110千伏和平安35千伏输变电工程,村村实现通动力电,城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1%,农村供电可靠性达到99.87%。万州至云阳燃气管线“县县通”工程建成投运,彻底解决了我县乃至渝东北片区的用气瓶颈问题。

创新氛围越发浓厚,创新驱动成效明显。创新主体明显增加,创建或认定市级科技专家大院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众创空间4家、国家星创天地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科技型企业115家。三峡云海药业、锦艺新材料获评全市创新型企业。认定技术创新(研发)中心23家。与三峡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市中药研究院等十余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20余个市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大数据智能化基础夯实,“两化”融合更加深入。大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启动数智森林小镇建设,云阳数据中心和产业云投入使用。4G、5G网络进一步深度覆盖,全县新建通信铁塔1662座、4G基站3645个、5G基站525个,为“两化”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55个,41家工业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金田塑业成功创建市级数字化车间。连续两年举办重庆国际智博会云阳论坛,“云阳有为·未来已来”影响力不断扩大。

节能降耗步伐加快,绿色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有效减少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支出。推动企业生产能源煤改气、煤改电,加大对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实施中水回用等节能技术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全面退出,全面关停煤矿,淘汰落后烧结砖瓦窑20家、小纸厂1家。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19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下降22.8%。

(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受三峡移民搬迁、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等历史原因影响,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不大,2020年我县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1亿元,仅占全市0.71%,仅有万州和开州的48.5%、59.7%。产业结构不优,仍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主体不强、链条不全。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领军企业带动性不够,缺乏具备行业号召力的大型企业,在“万开云”区域支撑力不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家,仅占全市1.5%,“万开云”规模企业总数的26.8%,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仅有1家。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万州、开州产业配套较少,产业协调发展能力不足,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力较弱,配套企业层次总体不高,产业集群效应还未完全形成。

创新不足、融合不够。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高,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9家、企业技术中心仅7家,科技成果转化为产能的效率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有0.6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万开云”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力度不够,“万开云”暂无共建共用的科技研发、检验检测机构和实验室。科研人才和技能人才缺失,吸引相关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优势不足。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有大格局的企业家,青年企业家方面青黄不接,目前的企业家能力和水平难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化”融合水平不高,半数规模企业尚未实现主要生产线的全流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运用程度不深,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平台不强、功能不全。工业园区配套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工业集中度较市级高新区要求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受地势条件的制约,工业园区布局较为分散,未形成集群式、链条式发展。对外大通道还未完全打通,缺乏铁路大通道,复兴港尚未动工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发挥不够,南北向交通存在制约,原料、产品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优势不明显。

表12020年“万开云”工业发展情况对比表

序号

对比类别

万州

开州

云阳

1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332.3

269.8

161

2

规上企业总数(家)

147

140

105

3

工业集中度(%)

80

85

70

4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63

51

9

5

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家)

17*

8

0

6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

1.34

0.84

0.61

*万州区仅统计了截至2020年区属科研机构为17家

(三)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扩大开放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使西部地区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前沿,有利于重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云阳可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借助“万开云”同城化的契机,着力拓展开放通道,深度融入万州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通道一体化的开放型产业供应链体系,把好产品推出去,把好项目引进来,积极壮大外向型企业,不断开拓外向型市场。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有利于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支撑引领作用,强化云阳与上下游地区经贸往来和产业协作,密切与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潜力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好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聚,让云阳在更广阔空间构建和融入区域产业链,实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将有效促进国内两大制造业基地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是川渝两地发展的重大利好。云阳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节点,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已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这将有利于云阳充分利用成渝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更好融入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增强万开云协同发展向心力,避免无序竞争,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整体能级。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的技术革命给云阳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有效路径。未来一段时间,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加快突破及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通过持续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战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将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大大提高工业的研发效率、生产效率和工程化效率,成为改变制造业形态和结构的最重要动力。且云阳已在大数据产业上超前谋划和布局,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占得一席之地,这将为云阳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弯道超车新路径。

自身发展优势越发明显。我县生态环境良好、人力资源丰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显现。93万常住人口让云阳拥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同时也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劳动力保障,常年外出的40万人口将为云阳的工业发展带回资金、技术、管理和新理念、新思维;“三横一纵两循环”高速路网、“一高一普两货三环”铁路路网、“一江四河”水上交通升级将极大改善云阳内外交通条件,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为云阳培育市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强大助力;公园城市建设将有效改善城乡环境,有效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各类人才吸引力;云阳的教育质量位于全市前列,为云阳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可吸引外地和周边区县人才来云,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1. 面临挑战

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对“稳生产”“提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带来较大压力。国际外部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叠加境外疫情蔓延的影响,全球供应链体系遭受重大冲击和影响,对服装、玩具、优质农产品等云阳传统出口行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外向型企业发展壮大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将面临更大压力。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对“建平台”“聚资源”形成发展新优势带来较大挑战。云阳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同质化程度较大,在中药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等方面比较优势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集聚的生态还未完全构建,将区域竞争转换为区域协同,加快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综合竞争新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在“万开云”同城化背景下,如何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化竞争为协作还需要不断实践探索。

要素资源制约趋紧,对“破瓶颈”“补短板”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压力。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供需失衡等困境,迫切需要加速外出劳动力回流,吸引中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企业经营成本攀升,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节能降碳要求越发严格,我国将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县要在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符合或达到市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对云阳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提出更高要求,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迫在眉睫。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和“万开云”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举全县之力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更加突出创新在“千亿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立足“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起更加稳固的产业供应链、相对安全的产业链,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健全转化机制,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行业市场竞争充分、中小企业为主体、创新要素活跃等产业特性。更好发挥政策在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引导保障作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做大增量,做优存量。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产品、重点领域,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坚持优化供给,稳定链条。全面提升研发设计、智能制造水平,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主动适应性和灵活协调性,提高产业链整体水平。强化“万开云”产业统筹协同,围绕区域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更加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更加安全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持续降低现有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战略

以构建五大体系为抓手,加快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高端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三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万开云”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核心作用辐射周边,壮大中医药加工、绿色食品、广告材料、服饰玩具、高端汽摩零部件、装配式建筑、船舶制造、能源综合利用、电子产品加工、大数据等10大产业链,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做大、链条做长、企业做优,构建“万开云”相对完整和稳定的产业供给链。

——构建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运用能力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技术创新平台搭建、高端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金融支撑,集聚成渝地区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工业发展竞争力。

——构建开放共享的区域协同体系。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万开云”同城化建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在更广阔的空间上融入区域产业链,在汽车、材料、消费品、中医药、电子、装备等领域不断深化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共同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区域产业大集群。

——构建集约集聚的发展平台体系。立足城镇空间发展规划布局,加快形成以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为主体、中小企业集聚区为延伸、楼宇工业园为补充的工业发展格局,拓展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推动工业集聚发展,实现生产要素资源高效利用。

——构建生态绿色的低碳生产体系。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加强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开展生态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色工艺和产品,显著提升节能环保低碳水平。逐步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四)发展定位及目标

加快构建现代绿色工业产业体系,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广告材料产业基地、全市重要的绿色消费品生产基地、成渝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高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建设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绿色产业发展聚集地,成为重庆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总量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工业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30%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工业企业利润率高于渝东北平均水平,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0万元/人,战略性新兴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202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更强。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力争到202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科技推广转化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市级高新区,将高新区建设成为云阳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更深入。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数字化车间达到10个、智能工厂达到2家,创建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

——绿色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推进绿色生产,提高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到2025年,工业各项节能降耗指标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创建市级绿色工厂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力争创建市级绿色园区。

展望2035年,工业整体水平达到新高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县工业主导,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云阳工业对全市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工业化基本实现



表2云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总量规模、质量效益

1

工业总产值(亿元)

280

800

预期性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25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亿元)

87.7

250

预期性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8.9

30

预期性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家)

105

200

预期性

6

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7.3

40  

预期性

创新能力

7

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

0.61

2.5

预期性

8

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

80

预期性

9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9

60

预期性

10

市级科技型企业数量(家)

115

1000

预期性

“两化”融合

11

上云上平台企业数量(家)

43  

1000

预期性

12

数字化车间数量(个)

1  

10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3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16%]

约束性

14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20%]

约束性

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坚持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以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构建起更加稳固的供应链,构建“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做大做强绿色消费品工业

围绕衣食住用等日常消费领域,立足“万开云”资源禀赋,打好“生态牌”“绿色牌”“三峡牌”,按照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加工、绿色食品、广告材料、服饰玩具、居家消费品等消费品工业,共同做大一批上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消费品产业集群,打造云阳绿色消费品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县绿色消费品工业产值突破450亿。

  1. 中医药加工

发展思路及目标:立足渝东北三峡库区中药材资源,壮大以中药饮片、中成药、配方颗粒、药食同源保健品为主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打造集中医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兴一优二强三”的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10家,获批生产中药产品达到20种,打造5个以上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特色药品牌,力争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发展重点:以现有中医药生产企业为基础,支持优势企业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向“种植—研发—生产—销售”纵向一体化发展。完善中药材初加工体系,在较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除杂、干燥、分级、修整切制、去皮壳等初加工基地。加大菊花、天麻、枳壳、小茴香、佛手、艾草等优势品种的种植和精深加工研发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实现“一药一品”。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汇集库区道地中药材资源,开展现代中药研发、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以及中药产业工艺优化,延伸开发药用辅料、药品包装等产品。拓展多元化的中医药产品门类和使用范围,改善中药品种结构,全面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经典名方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鼓励院企合作,积极开展院内制剂委托生产及新产品开发,拓展配方颗粒、中药保健食品、药食同源食品、中医药器械等产品。加强中医药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引进培育,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收购或重组方式增加中成药生产品种。延伸医疗器械、康复产品、保健产品,助推全县大健康产业发展。

专栏1 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

天麻:发展含片、超微粉、酒、茶、蜜饯,建设天麻种源基地、天麻博览中心、天麻科普旅游研学示范基地。

菊花:菊花饮片、菊花中成药、保健食品、菊花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枳壳:提取N—甲基酪胺(抢救休克药)、陈皮苷、新陈皮苷等有效成分,利用枳壳树叶提取精油原料,利用枳壳中含有的黄酮等成分开发系列枳壳保健食品。

小茴香:开发小茴香精油、小茴香添加剂、茴香酒、花草茶、牙粉等产品。

佛手:开发佛手中成药、饮片、保健食品、果脯、果胶及佛手精油等精深加工健康产品。

艾草:开发艾精油、艾条、艾柱、艾茶、艾皂、艾绒、艾灸贴等产品。

  1. 绿色食品

发展思路及目标:按照“突出特色、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的思路,延伸农业产业链,丰富食品加工业态,推进食品工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绿色深加工方向发展,做大以粮油产品、肉制品、调味品、果蔬制品、休闲食品“五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提高绿色食品加工业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多业态融合升级,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达100亿元。

发展重点: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业,加快新型杀菌、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不断挖掘绿色食品加工潜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生产基地,建设储存保鲜、分级分类、清洗烘干、包装贴标等初加工设施,提高产品附加值。适应现代消费升级形势,大力发展健康饮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特色柑橘、优质大米、蔬菜、调味品等有机产品等高端认证。充分借力万州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功能,拓展粮油加工、生猪屠宰加工原料来源。提升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加强智能化、信息化、工程化装备推广,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加工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云阳面业转型升级,丰富面产品种类,提升面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构建面业生产、交易、体验全产业链。依托“天生云阳”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全县叫得响、立得住的绿色、有机等中高端绿色食品品牌。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监管,实现从原料生产到食品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监控。

专栏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重点

粮油加工:食用大米、食用油、桃片、挂面、粉条、方便食品、糕点等。

肉制品加工:冷鲜肉、腌腊、酱卤、熏烧烤、干制品、香肠、火腿、罐藏制品等。

调味品:火锅底料、风味鱼佐料、小面调料等复核调味品,食醋、酱油、辣椒酱、豆豉酱、豆腐乳等单一调料。

休闲食品、饮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烘焙食品、炒货、糖果制品、果脯、肉干、肉类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果酒等。

  1. 广告材料

发展思路及目标:围绕广告纸、布、膜、板四类材料,重点发展广告板材、广告贴纸、喷绘耗材、写真耗材、展示器材、广告包装和广告印刷,打造集广告材料生产、广告耗材配套、广告艺术设计开发、广告产品包装印刷、广告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广告材料产业园,建设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广告材料基地。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广告材料企业达到20家以上,产值突破150亿元。

发展重点:积极引进广告包装装备制造、广告耗材制造、设备配套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完整广告包装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补链,加快引进KT板、亚克力板等销量大的产品生产企业,引进和开发预涂膜、光学膜、亚克力镜面高端广告材料、3D广告材料等产品,延伸培育无纺布、网格布、户外灯光布等广告材料,加快形成集聚效应。抢抓国家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机遇,大力发展纸制包装产业,发展食药饮料包装、农副产品包装、生活用品包装、电子器件包装等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广告包装设计产业,建立广告设计中心,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团队,提高全县广告包装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广告新材料行业科技创新、材料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建设广告材料研究园、产业研发中心,推动广告材料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发展。

专栏3 广告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膜:BOPP薄膜、预涂膜、印刷膜、珠光膜、消光膜、镭射膜、装饰贴膜材料等。

布:无纺布、网格布、户外灯光布等。

纸:广告贴纸、瓦楞纸、纸塑复合材料、PP合成纸等。

板:PP板、KT板、亚克力板、PVC发泡板、万通板、双色板、广告标牌等。

其他:3D广告材料、喷绘耗材、写真耗材、广告包装装备、广告材料五金制品、广告灯箱、反光耗材、广告装备等。

  1. 服饰玩具

发展思路及目标:大力发展童装、中高档女装、羊绒衫、户外用品、毛绒玩具、电子玩具、珠宝首饰、旅游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的服装玩具产业,积极推广返乡创业园和乡镇楼宇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加工的生产模式,引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利用闲置楼宇和乡村劳动力,发展服饰玩具加工点,构建上下游协同、大小企业协作、生产环节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服装玩具产业产值达50亿元。

发展重点:积极引进品牌箱包生产、遥控儿童车、文体美工用品以及文化创意商品生产等项目,推动服饰玩具产业多元化发展。稳定服饰玩具出口市场,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拓展知名企业和国内外加工订单。推动服饰生产加工产业向时尚化、个性化、品质化方向发展,支持有实力的服饰加工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自身设计能力,培育服装设计师品牌和个性化定制品牌,打造云阳服装自主品牌。加强与万州、开州服饰玩具企业合作,协作承接大批量订单,共育艺术设计中心,拓展服装个性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定制等生产模式,发展中高端服装,提升纺织服装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工业与文创融合发展,立足全县文旅产业,大力发展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

专栏4 服饰玩具产业发展重点

服饰:针织服装、中式服装、西式服装、刺绣服装、呢绒服装、丝绸服装、棉布服装、毛皮服装、羽绒服装、品牌箱包、运动鞋、皮鞋等。

玩具:毛绒玩具、装饰玩具、拼图玩具、游戏玩具、益智玩具、电子玩具、积木玩具、体育玩具。

文创产品及工艺品:金属器皿、泥塑雕像、木雕、竹编、草编、刺绣及各类挂件、旅游纪念品、珠宝首饰等。

  1. 居家用品

发展思路及目标:围绕“特色、智能、健康、时尚、精致”,做优做强现有实木家俱产业,大力拓展智能家具、日用品、医疗康复器具等中高端居家消费品产业,力争到2025年,居家消费品产业产值达50亿元。

发展重点:引进高端家俱制造商,建设智能家具产业园,打造家俱产业基地。深入挖掘云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文化要素,培育发展古典家俱产业。积极拓展老年用品、康复器具、一次性医用产品、婴儿用品等业态,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紧扣消费个性化需求趋势,强化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新营销赋能,创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引进培育智能家居用品等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兴居家消费类产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支持和引导现有居家消费品企业开展智能化升级,创新推出智能化居家用品。

专栏5 居家消费产业发展重点

智能家具、实木家具、厨卫用具、餐具、床上用品、运动器械、一次性医用产品、家用卫生用纸、尿不湿、钓具等。

(二)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产业配套,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汽摩零部件、船舶制造、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围绕“万开云”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引进核心零部件企业,配套发展机械加工、模具生产等产业,协同发展能源装备、电气设备、工程器械、通用机械等,打造装备制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装备制造工业产值突破150亿。

  1. 高端汽摩零部件

发展思路及目标。在巩固传统汽摩零部件加工优势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生产加工。依托成渝地区汽车整车生产,创新“整车—零部件”垂直整合模式,探索和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为成渝经济圈重点推动的汽车提供零部件和零配件支持,紧抓“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机遇,打造成为三峡库区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瞄准高端汽摩核心零配件,逐步形成全市重要的零配件生产供应基地。力争到2025年,高端汽摩零部件行业实现产值50亿元,推动“万开云”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产能30万辆以上,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60%以上。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高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积极引进传动装置、制动装置、轮毂、减震器、内饰件等关键汽配生产企业。围绕万州长安跨越整车生产,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以云阳曲轴等企业为基础,推动生产设备和技术改造提升,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品种和质量,同时引进一批生产高端摩托车零部件企业,重点发展摩托车车轮、减震器等配件。围绕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聚焦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机电耦合装置、功率变换器、电子控制器、高压总成、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引进10家以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

专栏6 高端汽摩零部件重点发展重点

燃油汽车零部件:转向系统、制动卡钳、制动盘、悬挂系统、轮毂、万向传动装置、空调、NVH、驱动桥、离合器、内饰、曲柄连杆、车身附件等。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隔膜、负极材料)、充电桩、电制动、电转向。

摩托车零部件:坐垫、仪表、灯具、轮毂、减震、油箱、制动、消声器。

  1. 装配式建筑产业

发展思路及目标。依托诚信杭萧钢结构、涛扬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主体、构件等产业,鼓励现有传统建筑材料开展绿色发展提档升级,引导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以竹材料为主的新型绿色环保复合建筑材料、装配式新型建材等。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普及应用,到2025年,全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筑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发展重点。补齐、壮大、拓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运输、装配全产业链,实现设备制造、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建筑材料、墙体材料、门窗制作、金属材料加工等企业技术改造,向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生产企业转型。以钢结构、轻质隔墙板、外墙板、预制件等部品为重点,提高全县建筑部品构件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环保建材、家装产业,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与传统建材、家具装饰、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装配式建筑应用领域,在大型公共建筑、大跨度工业厂房、标准化桥梁、人行天桥、立体车库等优先采用装配式建筑。

专栏7 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重点

主体:钢结构、PC构件、预制混凝土部件等。

配套:装配式建筑模具、竹纤维板、保温隔热材料等。

  1. 船舶制造

发展思路及目标。巩固云阳内河航运发展优势,不断壮大船舶制造产业,围绕整船生产,配套引进零部件加工产业,构建船舶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船舶修造能力力争超过100万载重吨/年,将云阳打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内河船舶制造基地。

发展重点。围绕滚装船、中小型游艇、LNG新能源船舶三大领域,加快补齐船舶产业生产链和价值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培育发展锚链、内部船用设备、甲板器械等配套产业,扩大本地配套能力,打通船东、设计、造船、配套、检验机构间的信息链条,推动行业间无缝合作,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船舶,引进一批内河LNG运输船和LNG燃料船等清洁能源船舶生产制造项目。依托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适应现代休闲生活需求,积极引进中小型游艇项目,培育拓展船舶制造领域。加快传统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淘汰整体式造船,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促进企业由分段造船向模块化生产转变,提高船舶建造质量和效率。积极发展船舶维修保养服务,建立以数据为导向的船舶全周期维护保养计划,强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状态检测、船舶能效信息收集能力,为船舶维修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专栏8船舶制造维修产业发展重点

整船:LNG船舶、滚装船、中小型游艇。

船舶零部件:甲板机械、动力系统、舱室设备、电气系统、导航系统、锚链。

  1. 多领域拓展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围绕环保装备、模具生产、机械加工、轨道交通机组零部件、无人机零部件、机器人零部件等领域,推动装备制造业多元化、集群式发展。加强模具研发设计生产企业引进培育,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高的中高档模具产品,鼓励发展高品质模具标准件和高性能模具材料,提高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及比例。大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多品种、多用途、多行业应用的精密铸造、铸锻件和机械制造产品,拓展提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机密仪器、农业机械、特种设备等机械零部件生产,完善机械加工产业链,推动机械加工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无人机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上游飞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等。积极引进轨道交通机组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塞拉门、屏蔽门、转向弹簧、转向架、紧固件等配套零部件。大力引进餐厨垃圾处理、环境监测仪器、固废处理设备生产企业,培育发展环保装备产业。加强与万州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共享共用万州金属表面处理设施设备。

专栏9 其他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高精密模具、机器人除尘设备、快递分拣机器人、山地丘陵农机装备、无人机零部件、数控机床及其零部件、轨道交通铸锻件、环保装备等。

(三)大力发展能源电子产业

积极推动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和笔电、手机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打造能源电子百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能源电子工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1. 能源生产和综合利用

发展思路及目标。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推进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开发,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和风电,稳步推进天然气、氢能综合利用,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积极探索“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培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促进全县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2025年全县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1652兆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兆瓦。

发展重点。加强风能资源开发,在沙市镇、鱼泉镇、江口镇、桑坪镇、双土镇、南溪镇、洞鹿乡、红狮镇和云阳镇等地发展中小型集中式风电,加快实施剪刀架风力发电场项目。结合电网布局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考虑资源、土地、交通运输以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风电与其他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光伏电站35座,推进工业园区、大型能源消费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物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强水能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小江抽水蓄能项目。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实现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围绕全市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探索氢能源利用,提前谋划加氢站。大力发展天然气压缩站、燃气储备站,推进LNG车船利用项目。


专栏10 能源产业发展重点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抽水蓄能、氢能综合利用、生物质发电。

  1. 电子产品加工

发展思路及目标。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立足“万开云”区域自身发展和主城都市区配套需求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产业。围绕全市笔电、手机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发展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着力构建区域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到2025年,电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

发展重点。立足消费电子,重点布局健康手环、助听器、电子血压仪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老年视听辅助用品等消费电子产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仪表、车载娱乐系统、电子控制系统为主的汽车电子产业。培育发展多媒体互动云白板、液晶触控一体机、车载定位仪、智能交通系统、OLED显示和照明等产品。着力发展手机、笔电配件、光电元件、电子外围设备及零部件等二级、三级、四级电子配套产业,为下游电子消费品提供强力支撑。

专栏11 电子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重点

智能终端和消费电子:健康手环、助听器、电子血压仪、电源适配器、蓝牙耳机、液晶触控一体机、车载定位仪、智能交通系统、OLED显示和照明。

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二极管、三极管、PCB(印制电路板)、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光学材料、线束等。

  1. 大数据产业

发展思路及目标: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将数智森林小镇打造成“三峡数谷”。推动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强政府数字化治理,持续推进数字社会和数字城市建设。到2025年,推动大数据成为云阳支柱型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全国数据处理加工高地、区县级大数据智能化标杆城市和渝东北区域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相关市场主体超过1.2万家,其中“四上”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左右。

发展重点:加快数智森林小镇建设,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T3+区域数据中心,积极争取重庆市政务数据灾备中心,逐步拓展数据中心体量,建设服务辐射渝东北的双活数据中心;依托华为“鲲鹏”产业云升级,集中打造企业云、行业云,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大力发展数据标注与审核产业,支持企业研发数据标注工具及软件,打造全国数据处理加工高地,唱响“数据加工找云阳”品牌,积极发展互联网内容审核产业,建设内容审核基地。重点推进建设全国面业大数据中心,发展面业总部经济。推动“数字+服务业”,围绕“住业游乐购”,打造本地化集成服务平台。



专栏12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

数据管理:数据存储、数据灾备、云存储等。

数据分析:互联网内容审核、智能AI、图像分析、文本分析、语音分析、食品分析等。

数据应用:面业大数据、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

四、夯实工业发展平台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总体要求,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全力构建“1+5+42”工业发展平台(即:“1”个市级特色产业园,“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42”个楼宇工业园)。到2025年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中小企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乡镇楼宇工业园投产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远期规划形成50平方公里市级特色产业园、5.6平方公里中小企业集聚区、50万平方米楼宇工业的全方位立体发展格局。

(一)建设高水平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1.发展思路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把创建市级高新区作为主抓手,把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作为中长期目标,高质量建设小江科创城,精准发力培育具有全市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集群,加速打造具有全市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和政策高地,有力支撑“万开云”科创走廊和“一城一区一廊”为四梁八柱的科技创新承接地建设,持续带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发展目标

到2025 年,工业园区发展空间达到20平方公里,广告材料、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园基本成型,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创新平台功能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特色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园区。

  1. 空间布局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和组团、松树包组团、黄岭组团、数智森林小镇基础设施,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打造20平方公里重庆市级工业园区。充分挖掘工业园区各组团土地潜能,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单位用地面积产出强度。加快数智森林小镇、小江科创城建设,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和创新生态新城。同时为全力推动“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国土空间保障,积极拓展凤鸣组团、长河组团,到2035年达到50平方公里的远期规划目标。

按照“一区多园,功能互补,区域联动,极点支撑”的思路,强化各区域工业用地有效供给,推动云阳工业园区形成“三组团一小镇”的总体空间布局。“三组团一小镇”主要包括人和组团、松树包组团、黄岭组团以及数智森林小镇。云阳工业园区将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以及能源电子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提升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特色产业集群壮大,建成集科技、生态、智慧为一体的重庆市绿色工业基地。

人和组团规划面积4.79平方公里,紧扣“产城景融合新典范、智能制造新引擎、人才培育新平台”的小江科创城定位,打造云阳沿长江北岸蔓藤式发展的重要板块。建设空间整体围绕穆龙山展开,东向联通云阳中心城区,西向发展对接万州江湾新城,着力建设为打造万开云科创发展走廊的重要支撑。人和组团以老组团为基础,在原有绿色食品、广告材料等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产学研创新融合、广告创意设计、农业科技研发、科创人才培育,结合正在打造的重庆广告材料产业基地,争创市级特色科创产业示范基地。正在拓展的马家梁片区,重点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产业,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松树包组团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摩零部件及配套等产业。松树包组团与沪蓉高速紧密联系,是现状老城联系周边区域的重要节点,松树包组团应继续发挥工业生产功能,同时依托与城市核心区域的便捷联系,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强化与城市功能的协同。西向联动人和组团,东向串联黄岭组团与数智森林小镇,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

黄岭组团规划面积2.7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大力发挥黄岭组团临江临港的区位优势,整合沿江现状工业资源集聚。做优做实装备制造等功能,把握沿江货运铁路与江龙高速建设机遇,加快启动复兴港建设,让黄岭组团成为云阳工业发展的磐石。

数智森林小镇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依托外环大道形成组团式布局形态,各组团分别布局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科研教育、商业商务、休闲生活、精品居住等功能。重点发展大数据、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以世界级数据集成、加工、应用中心为目标,以创新为主题,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职能,建设集生态、生产、生活、科普、科学、科技、智慧、智能、智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复合型大数据产业新城。“十四五”期间,将着力开展水口产业新城二期6.54平方公里的建设。


























图1工业园区空间规划图

高质量建设小江科创城。按照“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搭好科创平台引凤”的要求,紧扣“产城景融合新典范、智能制造新引擎、人才培育新平台”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打造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完善10平方公里小江科创城“两心一环三基地”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两心”即以马家梁片区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平台,引进一批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出台一批相匹配的扶持政策,加大“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力度,打造“创新创业创造中心”;以数智森林小镇为依托,加快职业学院和会展中心建设,围绕大数据和大健康引进一批科研机构,搭建科创与资本的互动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发挥好数据中心作用,推动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打造“科学科普科创中心”。“一环”即依托城市外环线实现高效链接“两心”,串联松树包、黄岭、水口三个组团,形成协同创新服务环。“三基地”即加快松树包组团、黄岭组团、水口组团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存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承接科创成果转化和布局新的重大项目生产基地。

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创建“集约集群、绿色特色、高新高效”的市级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作用,按照“以认促建”的方式,将工业园区打造成全县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建设成为全县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园区第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集聚创新要素,支持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科研平台。到2025年,入驻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以上。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强化园区管委会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规划建设职能,创新服务空间、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商业模式等,提高园区市场化开发建设运营能力和水平。

(二)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区特色发展

1.发展思路

坚持“创新、集群、智慧、绿色、融合”的建设方针和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规划原则,以产城融合为导向,加强江口、南溪、凤鸣、高阳、平安中小企业集聚区统筹规划,集中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承载功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2. 发展目标

力争2025年中小企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2030年达到5.6平方公里。完善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机制,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培育,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智能家具、服饰玩具、环保建材、电子加工等产业,力争2025年各中小企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430家,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

3. 空间布局

江口中小企业集聚区位于江口镇五星村、团滩村和沙溪村,规划面积1.465平方公里(2197.5亩),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积极承接现有的新型建材、现代家具等产业。

南溪中小企业集聚区于南溪场镇以西,长洪社区以南,规划面积1.562平方公里(2343亩),重点发展服饰玩具产业,积极承接现有金属制品、粮油加工等产业。

凤鸣中小企业集聚区位于凤凰岭社区,规划面积0.873平方公里(1310亩),重点发展智能家居产业,积极承接现有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高阳中小企业集聚区位于乐公社区,规划面积1.022平方公里(1533亩),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及终端产业,积极承接现有手工艺品加工等产业。

平安中小企业集聚区位于平安社区,规划总面积0.6999平方公里(1049.9亩),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积极承接现有绿色建材、家具制造等产业。

图2中小企业集聚区发展布局

  1. 平台建设

有序推进开发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用地保障,鼓励各属地乡镇统筹规划,按照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要求,根据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和地区财力,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稳步推进集聚区“七通一平”,尽量减少房屋拆迁,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成本。

完善运营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管理,探索国有、民营和混合所有制开发建设和管理方式。加强县级统筹投入,县财政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安排一定额度资金,用于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启动流转。整合资金、人才、产业等优势,向中小企业集聚区适度倾斜。加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依托现有企业服务中心或成立集聚区服务机构,搭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用工招聘、物流配送、投资融资、财会税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可信赖”的各项公共服务。

加快特色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序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集群发展。重点围绕“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每个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与市级特色产业园、乡镇楼宇工业园的配套,积极承接与集聚区确定主导产业相关的县内外配套加工项目转移入园,着力推进补链成群。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物流、水、电、气、讯、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度,规划建设污水管网及工业专用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加强污水集中治理,支持各中小企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功能适用、配套完善的标准厂房,适度建设程序合规、产权明晰、经济实用的中小企业集聚区配套用房,用于解决生产、生活发展需求,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三)推动楼宇工业园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按照“一个楼宇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园”理念,发挥好各乡镇(街道)闲置楼宇就近创业就业作用,全力推动楼宇工业蓬勃发展。重点发展电子、服饰玩具、手工艺品等轻工产业。加强楼宇工业园与市级特色产业园、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产业协作,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市级工业园区、乡镇中小企业聚集区、楼宇工业园三级协同,中小微企业梯次成长的良好局面,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积极盘活乡镇、工业园区闲置楼宇和厂房,实施楼宇工业园“满园计划”和“提升计划”,采取“园区标准厂房+乡镇闲置楼宇”的方式,完善楼宇工业园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加大入驻企业的指导服务力度,引导企业持续提升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逐步成长壮大,将楼宇工业园打造成为中小企业孵化器。到2025年,创建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个、市级楼宇产业园2个,打造产值5亿元以上乡镇楼宇工业园10个。

(四)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

推动水电气管网改造,完善路、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开展建成区绿化、亮化和美好工程;不断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充分预估园区发展趋势,按照适度超前、总量匹配的方式,启动建设或收购改造一批职工周转房。加快完善人和组团、黄岭组团等区域人才公寓、职工周转房等生活性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公共食堂、企业活动中心等职工文化娱乐设施。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建成黄岭、水口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积极收购和竞拍破产企业的标准厂房,盘活园闲置的标准厂房,标准厂房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将园区打造成功能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完善、生产生活环境优美的现代产业园。

2. 增强园区服务配套能力

完善园区生产线服务业发展配套。加强服务空间、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商业模式等创新,完善孵化器的投融资功能。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园区管委会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总体规划职能。加快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园区数字化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链,整合金融机构、产学研合作、法务法律、人力资源、物流运输、传媒营销等资源,打造园区智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云端化”服务。

3. 做大做强做实人和投资集团

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工业物管、产业投资、基础建设”三大定位,通过资源配置、资本注入、同类平台整合,切实做大做强做实人和投资集团,提高园区市场化开发建设运营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工业管家作用,为入园企业提供保安、保洁、绿化、代账、物流等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程“一站式”资金链平台服务,实现企业“拎包入住”。深化产业投资,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全面提升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充分发挥基础建设作用,积极拓展园区范围,高标准做好园区建设。强化经营性项目谋划,选择优质企业投入资本,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基金投资、管理基金投资等多种方式精准投资,提升公司经营性收益。做大做实集团有效资产,做好长期融资规划和年度现金流规划,强化政策支持,持续资产注入,建立土地成本和收益、税费以注册资金形式返还的良性机制,达到资金综合平衡。到2025年人和投资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公司信用等级达到AA+,经营性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五、重点任务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助力、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创“科创中国”市级试点城市,将更多创新要素引入云阳、引向基层、引向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科技型企业,布局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实现独立法人研发机构零的突破。培育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科技实业家,主动承接市级及以上重大专项或重点项目研发,加快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25年,拥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以上,拥有市级以上专业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30家以上、独立法人研发机构10家以上。

2.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引进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和试验示范基地,争取设立市级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发展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争取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在云阳建立分支机构,提供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强化科技成果信息交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每个部门对接联系一个科研院校(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收集院校科技创新资源,建立院校科技成果库、高新技术库,健全企业和高校间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共建、共开发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交流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建立云阳县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到2025年,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1个,全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2家以上,建立稳定的校地、院地合作关系50个以上,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00件以上。


专栏13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设重点项目

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科技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云海药业渝东北检验检测中心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三峡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和博士工作站,争取市中药研究院在云阳设立分院。(2)前沿科技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支持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或牵头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3)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设装备制造、现代中药、新材料、能源电子等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联盟建设。推动建立或加入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联盟、三峡中医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告新材料研发创新联盟、现代装配式建筑研发创新联盟、大数据技术研发创新联盟、内河航运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创新联盟。

(二)加强工业市场主体培育

1.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工业重大项目储备,深度策划、论证和包装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链核心项目。围绕“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三大产业集群,聚焦行业龙头,紧盯世界及国内500强,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招引“群主”“链主”企业。加强招商力度,充分利用异地商会、行业协会、对口帮扶等资源平台,采取划片驻点招商、重点项目专班招商、乡镇(街道)部门任务招商、中介机构委托招商、落地企业以商招商等方式,探索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招引一批优质工业项目落地。加强“万开云”招商引资协同,共同策划举办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产品供需对接,共同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依托现有优质资源引入更多优势资源,实现引项目与引理念相统一、引资金与引人才相协调、引产业与引市场相同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综合效益。加强招商引资成效考核对“招、落、产”全过程动态考核。

2. 推动市场主体梯度成长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以“群主”“链主”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搭建“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阶梯式培育体系,建立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加大企业服务力度,通过领导组团服务、财务人员培训指导、加大中小企业采购力度等方式,促进企业扩能增效。推动规模工业企业创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择优选择骨干企业实施专班培育,全力推动“规改股、股上市”。力争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家,亿元企业10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3家。

3.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大手牵小手”机制,鼓励企业优先在“万开云”区域内采购零部件或产品,带动产业链条和集群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构建更加稳固供应链。建立成长型企业目录库,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力争推动一批微型企业培育成长为中小企业。推动“万开云”区域内企业研发、设计、检测等设施设备共享共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业配套和订单外包生产等合作,搭建大中小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沟通合作的服务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1.加快建设园区大数据平台

抓住国家“大数据建设”和“5G+”战略机遇,以建设“智慧云阳”为抓手,强化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融合平台。推动园区大数据信息平台与市级工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整合园区企业基本信息、上下游配套企业、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物流方式、生产要素使用情况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园区企业间协同发展。探索无人化的公共设施运营,在数智森林小镇先行先试,逐步推广至各组团,打造全市“智慧园区”典范。同时以云阳大数据中心为基础,引进第三方功能服务商,引导企业上云,构建云阳“产业云”服务新体系,实现企业生产、销售、物流、仓储等环节数字化。到2025年,工业企业“上云”数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相互促进的互动格局基本形成。

2.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

加快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车间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物联网改造和“机器换人”行动,建立独立运行分析系统和流程数据库,实时分析设备运行、产品质量、仓库管理等动态数据,提供高效分析决策能力。引导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及产品“上云上平台”,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滚动实施一批智能制造技改项目,争创一批数字车间,培育一批“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建成数字化工厂系统模型和企业核心数据库,搭建与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互通集成的实时通信与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生产系统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跟踪追溯系统,以满足企业智能化生产需求。大力推广柔性制造、离散制造,提升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争创市级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2家,企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四)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1.打造制造业开放高地

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方位加强招商引资和产业协作,全方位、高水平地扩大园区对外开放,打造全县“千亿级”工业主战场。充分运用山东省威海市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江苏省对口帮扶等政策和资源,加强跨区域产业协作和科技资源。加强全市重大战略开放平台对接,抢抓万州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机遇,积极争取万州口岸功能延伸至云阳。用好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结对帮扶云阳的机遇,积极争取开展中新项目合作。拓宽企业与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成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渠道,支持合作共建高校分院、博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科研平台。力争“十四五”期间园区年均实际使用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或年均实际使用内资50亿元以上。

2. 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

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落实“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成渝地区优势汽车、笔电等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配套。积极发挥双城经济圈“节点作用”,加强与达州、广安、南充等邻近区县的产业协作,积极对接原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链条供需项目信息。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与成渝地区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云阳,充分利用借助国家战略契机,推动云阳工业产品开拓双城经济圈市场。

3. 加强“万开云”产业协作

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优化“万开云”产业布局,坚持以汽车、材料、消费品为核心,医药、电子、装备为重点,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协同构建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在三峡库区极具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长江和小江为纽带,打造“万开云”科创走廊。以产业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优化“万开云”产业园区国土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统筹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等产业支撑平台,共建共享“万开云”产业园区大数据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的交流合作,协同构建完善产业生态,联手打造三峡绿色制造品牌,在绿色消费品、中医药等重点领域争创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探索云阳工业园区按“一区多园”模式建设万州国家级经开区的飞地园区,与万州、开州共同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和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产业转移,每年集中招商签约、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一批重大项目,示范引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 建设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依托云阳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中国(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和优势,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提升工业园区对外开放能级。复制推广重庆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做到应复尽复、全面推广,争取市级以上权限下放数量走在全市联动创新区前列,建立三峡库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创新措施联动共享机制,探索打造与重庆自贸试验区接轨项目和案例5个以上,打造加工贸易基地、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和三峡现代服务出口基地。

(五)推进清洁低碳绿色制造

1.严格产业准入退出机制

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持续推动产业集聚,全面推动“新建项目进园区”,持续引导园外分散企业入园,加强用地项目管理,完善园区企业退出机制,对长期占用土地无法发挥效益的企业引导退出,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强化常态化巡查监管,严防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2. 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推动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准,应用绿色低碳厂房建造(改造)技术,选用先进适用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高效末端治理及碳捕捉封存等工艺技术设备,强化生产过程资源能源及污染物排放动态监管和管理,建设绿色工厂5家。加强有害废弃物源头管控,降低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挥发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壮大再生金属、再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建设循环经济园区。聚焦食品、中医药、广告材料、建筑材料等产业较为集中的园区组团,加快推动绿色园区建设,促进园区组团内企业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3. 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

推动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设计产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供应链企业选择过程中提高对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要求,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全供应链思维促进自身产品实现低碳或零碳。

4. 有序推进制造业节能降碳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推广运用先进的绿色制造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生产技术,推动企业清洁生产。鼓励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推广利用新型能源,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企业。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落实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差别化能源资源价格等价格政策工具,加强能耗领域常态化执法,持续推进能耗环保安全技术方面达不到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或属于淘汰类的落后产能退出。充分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解决新建项目碳排放额指标,探索开展碳减排融资

(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1.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大力发展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深入开展重庆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贷款。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作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深化政银企对接,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持续优化转贷应急机制,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广中小企业动产质押、仓单、商铺经营权、商业信用保险单等质押融资。强化金融对企业改股上市扶持支持力度,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

2. 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实施“设计+”工程,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提供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围绕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围绕广告材料产业,大力培植广告设计,构建“设计+生产+营销”全产业链;围绕服装、家居用品等制造业和世界恐龙之都建设,发展时尚设计、文创设计等业态。

3. 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

完善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复兴港(黄岭综合物流园)、黄石现代物流园建设。建设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航运企业多元化融合发展,为企业提供高效水上物流服务。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完善冷链设施,发展公共冷链物流业务,为食品、药品企业提供优质冷链物流服务。鼓励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型业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规划建设云阳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发展电商直销,降低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

4. 发展第三方中介服务

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培育引进融合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等多功能检验检测服务机构,鼓励建设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鼓励机构多领域取得资质认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与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服务业。

(七)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1.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深化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鼓励改造和新建智能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以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施产品强质工程,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重点培育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深入开展对标贯标,推进企业标准同行业先进水平接轨,整体提升全产业链质量水平。推动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制定质量方针,落实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缺陷产品召回、质量损害赔偿等责任义务,实施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理)全流程管理,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可靠性设计等质量管理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小组、班组管理、质量攻关等群众性质量活动,探索建立“首席质量官”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推动大型企业加强对主要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加强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因素的指导和监督,联合开展标准制定(修订)。

2. 培育“云阳造”知名品牌

支持重点企业创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云阳制造”“云阳智造”整体形象。健全完善区域品牌、市场认证、国际认同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推动企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厚植品牌文化,着力打造一批“云阳造”拳头产品。支持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做深做强主导产品,推进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追溯机制、统一包装标识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双品牌”“多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加快零配件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构建有效经销商和直销结构,为本地制造业市场提供品牌零件。引进专业化品牌培育和专业运营服务机构,完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参加智博会、西洽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形成品牌传播的扩大累加效应。

(八)打造一流工业发展人才队伍

1.集聚科技创新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平台聚才、用政策引才、用服务留才,推进“六个专项行动”,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实现高层次人才、中端人才、基础性人才“高中基”全覆盖。建立健全紧缺人才目录、云阳籍优秀人才信息库。实施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围绕现代制造业技术创新,招引一批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高层次人才推动产业弯道超车。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促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同步落户。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与市场聘用机制接轨的科技人员薪酬和岗位制度。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府聘、企业用”等科技创新型人才流动机制。

2.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深化工业发展一线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完善以职教中心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引导企业与大中专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合作,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推进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新模式,共同培育一批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大对失业人员、农民工、贫困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选树一批“云阳匠人”。

3. 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

加强企业家队伍梯队建设,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以十大产业链为重点,培养造就10名以上擅长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以规上企业为重点,培养造就100名以上经营业绩突出的知名企业家;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培养造就1000名以上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精神的青年企业家。提升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企业家创新发展、决策管理、资本运作、市场开拓等能力。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广大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创业、做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完善企业家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家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推荐政治坚定、品德端正、工作突出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

(九)强化工业发展基础设施支撑

1.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要素保障

为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要素基础。统筹区域内外电、气等能源建设,着力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筑多品种、多渠道能源供给体系。强化电力保障,科学规划电网建设,优化布局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电源点,进一步提升县域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适应全县能源保障需求、坚强智能的绿色电网,全面提升企业供电服务水平。完善油气输配网络。加快推进江南片区以及北部农坝、鱼泉等乡镇和黄岭、水口等天然气管道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基本实现建制镇全覆盖。在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探索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加强储气调峰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CNG和LNG储备站为辅,可中断用户为补充的多层次调峰体系,提升储气调峰能力。提速推进5G网络建设,在县城城区、各乡镇规划布局基于“多杆合一”的5G宏基站,5G微/皮基站,新建成物理基站300座、5G基站2500座,实现全县城区、重点旅游景区、工业园区等5G新一代信息网络全覆盖。

2. 提升交通物流水平

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副枢纽,合理组织公、铁、水、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内部顺畅、外部通达、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一主一辅”的铁路货运站布局以及“一主、二辅、三点”的公路货运场站布局,提升港口客货功能,沿长江建设复兴作业区,积极争取重庆指定口岸功能,服务三峡库区及川东北地区。结合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布局和对外运输通道规划,构建“一主三辅”货运枢纽,“一主”为复兴综合物流枢纽园区,服务区域中转集散及服务云阳自身产业发展;“三辅”为水口物流园、人和物流园、松树包物流园,依托沪蓉高速、国道G348、省道S202、省道S102组织物流运输,实现城区交通客货分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对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和重要工作安排。强化“双群主”“双链主”工作调度,协调解决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企业帮扶、困难化解等问题。强化部门联动和工作调度,形成全县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合力,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项目如期实现。

(二)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坚持对新业态、新模式按包容审慎的原则进行监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做到提升“一窗综办、集成服务”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提高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相关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用能、用人和流通成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基金)支持。强化企业服务,引导预期、强化帮扶,了解情况、剖析问题、研究规律,推进项目落地和企业经营“难点”“卡点”问题解决。

(三)加强运行调度

精细化抓好运行监测分析,加强重点乡镇(街道)、行业、企业和项目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准确预判经济运行走势,做到心中有“数”。制度化抓好运行监测调度。做好年度发展目标预测预研,按年度形成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方案,着力做好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工作,常态化推进重点企业座谈机制、季度形势分析机制等落实,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各类问题,提升运行调度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力促已签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确保一批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形成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开工、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的滚动发展局面。建立对口联系项目工作机制。对“重点在建项目、重点投达产项目、重点落地项目、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挂图作战,序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四)强化生产安全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安全与发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压实安全生产属事、属地和企业主体责任。狠抓源头预防管控,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加快实现高危环节机器换人作业,大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七、水资源论证

(一)论证范围及水平年

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GB/T35580—2017),水资源论证分析范围应以建设项目取水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区域为基准,综合考虑项目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取退水影响范围,并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结合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要求,确定论证范围为云阳县境内江北片区(其中澎溪河流域854.3平方公里、汤溪河流域1699.8平方公里及长江干流178.1平方公里区域)。

依据现有资料条件,现状水平年取2019年,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

(二)区域水资源条件

1.水资源分区

本项目分析范围为重庆市云阳县江北片区,规划采用全国统一的水资源二级分区、三级分区和四级分区,云阳县全境属长江流域,隶属长江流域宜宾至宜昌一个水资源二级区、宜宾至宜昌干流一个水资源三级区,云阳县以长江为界分为两个四级区,分别为北岸盆地四级区和磨刀溪、龙河片四级区。根据《重庆市城区水资源规划报告》、《云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中的水资源分区,以河流水系为主要依据,并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及规划工作便利,将云阳县江北片区分为澎溪河长江干流区和汤溪河长江干流区2个水资源五级区。

2. 水资源量

云阳县江北片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42.5mm,高于重庆市平均值1068.5mm;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31.73亿m3。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年降水量变差系数约为0.2。经过各月换算系数今昔换算,得出云阳县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779 mm。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统计资料,截至2019年,云阳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44万处,其中水库工程176处,山坪塘1.16万处,泵站49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0.26万处。云阳县现有水利设施多年平均供水量19181万m3。其中,江北片区现有各类水利工程7958处,其中水库工程132处,山坪塘7785万处,泵站41处。云阳县江北片区现有水利设施多年平均供水量15907万m3。根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19年)》统计,云阳县2019年供水总量为1.627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5778亿m3,占供水总量的96.94%;地下水供水总量0.0498亿m3,占供水总量的3.06%。2019年云阳县用水总量为1.6276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0.6817亿m3,工业用水量0.3538亿m3,城镇公共用水0.0731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0.3475亿m3,生态环境用水0.0153亿m3。分析范围内用水量最大的为农田灌溉用水,其次是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

(三)区域需水合理性分析

1.需水量分析

根据《重庆市云阳县水资源综合配置规划(江北片区)报告》、《云阳县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成果,并结合用水效率指标,对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及生态需水成果进行汇总。基准年,云阳县多年平均总需水量1.66亿m3;至2030年,云阳县全县多年平均总需水量2.46亿m3,其中,云阳县江北片区多年平均总需水量1.7699亿m3。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云阳县2030 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云阳县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46亿m3,预测2030年云阳县全县多年平均总需水量为2.46亿m3,满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其中,2019年7月26日云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云阳县江北片区用水总量红线的批复》(云阳府〔2019〕172号),明确将云阳县江北片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调整为2.16亿m3,满足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2. 工业园区需水量分析

人和组团位于云阳县人和街道,规划人口2.4万人,二类工业用地面积180.13公顷,预测人和组团最高日用水量为13386 t/d。松树包组团未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二类工业用地面积125.8公顷预测,松树包组团最高日用水量为4690t/d。黄岭组团未规划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面积135.26公顷,预测黄岭组团最高日用水量为5329t/d,日变化系数取1.3,按照规划,黄岭组团拟引进山东省威海龙港纸业有限公司,年产85万吨瓦楞纸箱板项目,该项目用水量远超一般工业的用水量,估算该项目用水量为12712t/d,因此,总的用水量调整为19754t/d。数智森林小镇位于云阳县水口镇,规划人口2.6万人。预测数智森林小镇最高日用水量为8886t/d。人和组团马家梁片区位于云阳县人和街道,规划人口0.4—1.0万人。预测人和组团马家梁片区最高日用水量为3871t/d。以上各组团日变化系数均取1.3。

根据前述分析,工业组团总的日用水量为1843万m3/a,根据《云阳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到2030年,生活污水回用率以20%计算,则工业组团每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回用后可节省约2376m3/a的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提高到50%,则工业组团每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后可节省约10168万m3的用水量,因此,云阳县工业组团新鲜水需水量为1385万m3/a,占云阳县江北片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14.4%,满足用水目标的要求。

(四)区域节水评价

本次节水评价范围主要为人和组团、松树包组团、黄岭组团、数智森林小镇和人和组团马家梁片区。从用水结构分析,云阳县农业用水比重最大,占比53%左右,其次是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占比21.3%、20.6%左右。工业组团范围内城镇居民生活综合用水定额可控制在220L/日•人;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22.8m3/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到50%时,节水效果明显。工业组团中的人和组团、松树包组团、黄岭组团、数智森林小镇和人和组团马家梁片区所在云阳县属水资源贫乏地区,在其范围内所有涉水建设项目节水义务将是长期的。“三组团一小镇”内各企业用水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仍有节水潜力。因此,建议规划区内各用水户在用水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提高用水工艺,采用较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提高中水回用率,做到一水多用、重复利用,力争用水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五)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

1.区域水资源配置现状

基准年江北片区总配置水量13159万m3,其中澎溪河长江干流区配置水量7485万m3,汤溪河长江干流区配置水量5674万m3。云阳县工业组团的分别位于云阳县人和街道、双江街道、青龙街道和水口镇,供水依托相应街镇供水水厂,包括人和水厂、桃园水厂、云阳第一水厂、肖家湾水厂、水口水厂和石云水厂等。为工业组团水厂供水的水源有农纲水库、桂花水库、梅峰水库、白沙磅水库、脱杨树水库、洪湖水库和水口水库,水库可供水量为2265.5万m3

2. 区域水资源配置方案

云阳县江北片区有在建大型水库1座,为向阳水库工程,是一座以城镇供水、灌溉、防洪为主,建成后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8284 万m³,其中汤溪河流域内供水量为4316万m3,多余水量可调水至澎溪河流域。在建中型水库青杉水库位于云阳县洞鹿乡,汤溪河支流小溪沟上游,水库正常蓄水位746m,相应库容997万m3,校核洪水位747.55m,相应库容1084万m3,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1709万m³,供水对象为汤溪河流域的红狮镇、龙洞镇等。规划中型水库2座,其中板桥水库坝址位于南溪镇汤溪河右岸支流,规划库容1090.0万m3,调节库容900.0万m3,库供水人口9.0万人,供水对象为澎溪河流域的路阳镇、双龙镇和高阳镇。规划福泰水库位于云阳县平安镇,水库工程任务以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和发电等综合任务,供区范围包括人和街道、平安镇、养鹿镇、巴阳镇和高阳镇,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2029万m3。新建王家岩水库等4 座小(1)型水库,规划总库容487万m³,兴利库容432 万m3,新增多年平均可供水量447万m3。规划新建天鹅湖水库、青木溪水库等18座小(2)型水库,规划总库容890万m3,兴利库容732万m3,新增多年平均可供水量747万m3

2025年云阳县县城组团片、小江片区为主要缺水区域之一。经分析论证,汤溪河流域水量丰富,工程建设经济、技术条件合理,规划由团滩河向阳水库解决云阳县城组团片区的缺水问题,由汤溪河支流石龙溪板板桥水库解决小江片区的用水缺口。

到2025年,云阳县工业组团新鲜水需水量为1385万m3/a,3.8万m3/d,只占澎溪河长江干流区分配水量的14.4%,所占比例较小。工业组团供水涉及到人和水厂、云阳第一水厂、肖家湾水厂、石云水厂和水口水厂,现状供水规模为9.5万m3/d,规划供水规模将达到17.5万m3/d,能够满足云阳县工业组团的用水需求。

(六)区域退水影响

规划工业组团中的人和组团和人和组团马家梁片区污水由人和污水处理厂处理,现状规模为0.61万m3/d,至规划水平年,处理规模达到1万m3/d。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木古河,后经澎溪河排入长江;松树包组团污水由松树包污水处理厂处理,近期污水处理能力为0.5万m3/d,远期可达1万m3/d,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经澎溪河后排入长江。黄岭组团污水由黄岭污水处理厂处理,黄岭污水处理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6万t/d,二期建设规模2万t/d,总处理规模8万t/d,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长江。数智森林小镇污水由长冲污水处理厂处理,长冲污水处理厂一期设计规模为1.5万m3/d,远期规模扩大至2.5万m3/d,污水处理厂出水经黄岭污水厂的排放口排入长江。4个污水处理厂接纳的生活污水及工业企业废水中常规污染因子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企业废水中的特征污染因子有行业标准的自行处理达行业排放标准、无行业标准的自行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方可进入污水处理厂。工业组团的出水水质都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对澎溪河和云阳县长江干流水质影响较小。

(七)区域规划实施影响

1.取水影响

工业组团的人和组团、松树包组团、黄岭组团、数智森林小镇和人和组团马家梁片区总需水量只有3.8万m3/d,需水量仅占云阳县江北片区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7.36%,用水需求较小,根据规划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工业组团的供水水厂为人和水厂、云阳第一水厂、肖家湾水厂、石云水厂和水口水厂,规划人和水厂、云阳第一水厂和肖家湾水厂的供配水系统并网运行,供水水源将以农纲水库、梅峰水库、白沙磅水库、洪湖水库、水口水库、脱杨树水库、澎溪河、长江为主,供水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较好,取水对下游用水户几乎不造成影响。

2. 退水影响

根据《云阳县水功能区划》(2011年版),本项目排污口所在水功能区木古河未划分水域功能,污水进入澎溪河和长江涉及到的水功能区有“长江三峡库区保留区”,现状水质为Ⅲ类,水质管理目标为Ⅲ类;“长江三峡库区云阳小江景观、工业用水区”现状水质为Ⅱ类,水质管理目标为Ⅱ类;“长江三峡库区云阳河口景观、工业用水区”现状水质为Ⅱ类,水质管理目标为Ⅱ类。

人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位于木古河汇入澎溪河上游约0.6km,松树包污水处理厂排入澎溪河,黄岭污水处理厂和长冲污水处理厂排入长江,4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标准均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根据分析结果,4个污水处理厂运行后,澎溪河和长江水环境容量不能满足规划区污水排放。虽然超过了“长江三峡库区云阳小江景观、工业用水区”“长江三峡库区云阳河口景观、工业用水区”和“长江三峡库区保留区”限排总量,但对终止断面水质影响较小。

人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约3km处为云阳县四方井自来水厂长江苦草沱取水口,黄岭污水处理厂及长冲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约12km处为云阳镇水厂取水口。根据前述退水影响预测,远近期扩建正常、非正常排放下,长江评价段(含苦草沱取水口)、(云阳镇水厂取水口)COD、氨氮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不会影响云阳县四方井自来水厂和云阳镇水厂取水口的取水。排污口距离人和水厂及云阳一水厂相对较近,应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根据调查,区域内原有人和污水处理厂、松树包污水处理厂、黄岭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根据前述预测,各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不会影响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正常排放。

八、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质量现状

云阳县处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位置,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三峡库区腹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4′32″至109°14′51″、北纬30°35′6″至31°26′30″。全县幅员3649平方千米,森林面积316.4万亩,森林覆盖率58%,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74%。地域内溪河属长江流域水系分区中的长江干流区即长干水系。主要溪河流域除长江外,流经县境且流域面积5000平方千米的有澎溪河,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汤溪、磨刀溪、长滩河;500平方千米以上5条,100平方千米以上13条,50平方千米以上21条。七曜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七曜山森林公园、四十八槽市级森林公园、栖霞宫市级森林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生态保护区。

水环境质量:“一江九河”所测监测断面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水域水质标准,满足功能要求。202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长江苦草沱和乾龙溪青龙咀(梅峰水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空气质量: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优良天数357天,达标率为97.54%,全年污染天数9天,其中轻度污染5天,中度污染3天,重度污染1天;主要污染物为PM2.5和臭氧,其中PM2.5污染天数6天,臭氧污染天数3天。主要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年均浓度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μg/m3、1μg/m3、1μg/m3、5μg/m3、0.1mg/m3、11μg/m3

声环境质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111个,全年监测1次。区域环境噪声昼间52.2分贝,较上年下降0.1分贝,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二级标准。道路交通昼间噪声65.6分贝,与上年持平,满足道路交通噪声一级标准。功能区噪声昼间52.4分贝,夜间45.3分贝,较上年昼间下降4.0分贝,夜间下降2.9分贝,监测结果满足功能区划要求。

(二)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三大产业集群、10大产业链条及现有其他工业类别,产生二氧化硫排放物的主要为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产业氮氧化物排放物的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生颗粒排放物的主要为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生会发现有机物的主要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同时还包括,工业项目施工场地拆迁、场地平整、土建基础开挖、车辆运输引起的扬尘,施工机械车辆产生的尾气污染,临时生活设施产生的污染物、油烟和沥青烟气等。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规划中不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将不会扩大。全县工业企业脱硫设施33套,脱硝设施1套,除尘设施172套,新建工业项目将根据需要配备相关大气污染物处置装置,实现废气达标排放。同时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天然气和电能,在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广无害化处置措施处理后达标排放。

2. 水环境影响分析

全县工业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206套,设计处理能力26729m3/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主要来自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类排放主要来自机械装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氰化物排放仅涉及中医药制造业。随着规划的实施,“十四五”期间,虽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规划要下降20%以上,但全县工业生产废水产生量将持续增加。为了实现工业规模增加的同时,降低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在进一步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限制排放COD、NH3—N和总磷量较大的企业发展或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源削减力度,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循环经济等措施,降低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水平。

3. 声环境影响分析

工业生产噪声源主要来自开发建设施工噪声、制造企业生产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建设施工噪声控制可通过合理施工作业时间,尤其是限制高噪声源设备的使用(≥85dB),禁止夜间施工,特殊情况需施工的,应根据施工场地周围居住人口分布情况,发放夜间施工许可证,建设中采取低噪声施工工艺,用低噪声施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噪声设备。生产中噪声控制,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加强工业噪声的污染防治,对高噪声源采取隔声、减振、吸声等技术进行处理,选用低噪音生产设备,对在高噪声环境工作的工人,从劳动保护角度出发,配备高质量的耳罩和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措施。运输噪声控制要合理组织交通运输路线、在工业生产区运输路线上建设缓冲林带等措施。在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工业企业建设及生产带来的噪声影响较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重庆市云阳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7年,全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2540.56吨,综合利用量82153.30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43吨),处置量518.96吨,危险废物产生量21.71吨,综合利用和处置量15.30吨(其中往年贮存送持证单位量0.44吨),年末累积贮存量6.85吨。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园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入驻企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一般固体废弃物采用综合利用、回收或填埋等多种处置方式,危险固体废弃物交给具有危险废弃物处置资质的单位处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污泥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定期清运。各种固体废弃物采取上述措施处理和处置后,产生的一般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固体废弃物对周边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产业园区和中小企业集聚区选址区域不涉及生态红线和饮用水源地,植被均为常见品种,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名木古树等,总体来说,工业项目的建设开发不涉及对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不会给所在区域生态系统带来明显不良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仍基本处于良性状态。

(三)对策和措施

1.严格产业准入。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全面执行国家产业准入相关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

2.加强环境监测。坚持园区共治、源头防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完善各大组团与产业园区周边固废、污水、废气排放处理与监测设施。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鼓励公众和媒体参与环境监督,畅通工业污染环境问题反映通道,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生态污染破坏问题。

3.完善环保配套设施。推进园区大气污染源协同治理,控制PM2.5年均浓度在30μg/m3以下。加强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制造业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完善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园区制造工厂污水管网前端深化处理全覆盖。建设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四)评价结论

规划综合考虑了云阳县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全县生态功能区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从其选址、布局上已避让了环境敏感因素(水源涵养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在有效实施污染治理措施和严格执行选址控制的情况下,规划的实施对全县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在项目实施前期,通过严格产业准入、完善清洁生产技术方案,不会有高污染、高风险项目落地,从源头规避或降低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规划项目实施特别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可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全程环境监理等保障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在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由于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集聚区有完备的污染物处置设施,加之严格的环境监管,能够保障工程正常运行,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