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2024-03-04


云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云阳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云阳府发〔202155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云阳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阳县人民政府

                                                     20211221





云阳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准确把握新发展要求,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7

第一节 农业农村基本情况7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8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形势10

第四节 “十四五”总体思路13

第五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15

第二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8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18

第二节 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20

第三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22

第四节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3

第五节 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24

第三章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7

第一节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27

第二节 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28

第三节 抓好绿色有机为主的优质粮油产业29

第四节 稳定提高蔬菜生产能力30

第五节 高质量发展现代养殖业31

第四章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33

第一节 强化“万开云”农业协作33

第二节 优化农业农村空间布局36

第三节 做强优势特色产业37

第四节 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46

第五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49

第六节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50

第七节 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提升工程54

第八节 推进农业“三品一标”行动58

第九节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61

第十节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63

第五章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公园城市大美乡村65

第一节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65

第二节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66

第三节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69

第四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71

第五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73

第六节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74

第六章 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田园绿色家园76

第一节 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76

第二节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77

第三节 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79

第七章 深入开展强村富民行动,推动构建美好幸福新云阳79

第一节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79

第二节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80

第三节 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80

第四节 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81

第五节 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82

第八章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83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83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84

第三节 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85

第四节 推动“三社”融合发展86

第五节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87

第六节 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87

第九章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和谐乡村90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90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91

第三节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91

第四节 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92

第十章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93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93

第二节 动员社会各方参与94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94

第四节 强化法律法规保障94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95


云阳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云阳县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五地一支撑”的第一个五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云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准确把握新发展要求,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十三五”以来,云阳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走“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路子,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强化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末,全县水果面积达到40.5万亩,其中:柑橘面积达31.5万亩,包括晚熟柑橘20万亩、中熟柑橘11.5万亩,柑橘总产量达2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3亿元。全县生猪、牛、山羊、家禽出栏分别达72.59万头、5.05万头、58.27万只、461.27万只,肉类总产量达7.7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135.3万亩,总产量达40.7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6.5万亩,蔬菜总产量54.39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8.94万亩,产量3.56万吨,产值8.34亿元,生产还少丹胶囊、乌天麻(干品)、菊花(干品)等中药材产品100余个,年销售产量4160吨,“阳菊”“菁枫菊”“渝峰”乌天麻等品牌已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全县调味品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辣椒基地3.9万亩,花椒基地2.67万亩,大蒜、生姜等加工蔬菜基地0.35万亩,胡豆等其他作物3.08万亩,实现全产业链销售收入8.3亿元。全县现有大小茶园62个,面积2.3万亩,年产茶叶456吨。其他特色产业生态鱼4万亩、小水果8万亩、干果11万亩、食用菌1000万袋、中蜂10万群。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全县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三农”高质量转型步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向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06.4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年的40.1亿元增加到65.7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为14.2394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054元增长到14375元,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38:1下降为2.24: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脱贫攻坚如期完成开启新篇章。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1+28精准扶贫组合拳,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4亿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改善、主导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和到人到户政策兑现落实,1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1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为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实现新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发展攻坚行动,产业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园297个、17.25万亩,发展农产品就近就地初加工80家、标准化屠宰企业2家,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4家、农业龙头企业140家、农民合作社1703、家庭农场2513家、专业大户6472家。制定“天生云阳”系列品牌生产标准,全县市级名牌农产品1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84个、GAP认证2个,申报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10个,“天生云阳”成为全市首个全产业、全门类、全品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销售额51.5亿元。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彰显新颜值。“十三五”期间,全县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进“个十百”试验示范,实施重点项目470个。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新建和巩固生活垃圾治理村136个,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8950户、新建农村公厕118座,建成乡镇污水管网129.03公里,新建农村“四好”公路1637公里,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0个、绿色示范村5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30个、国家森林乡村6个。“万人返乡百亿创业”行动计划签约项目539个、实现落地资金85.7亿元,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十三五”期间,全县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展顺利,28.67万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度达到43.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114.11万人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全县44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三变”改革试点高效开展,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全部清零。


第三节“十四五”发展形势

发展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交汇期,展望今后一段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难得机遇从政策导向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在“三农”领域的投资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县农业农村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提供了强大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农村消费能级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环境。从区域战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万开云”同城化等重大战略,为全县构建农业农村协调发展格局明确方向,由此带来的市场、资源和政策利好将有力推动云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从技术创新看,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深度赋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将加快打破城乡鸿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现代生产要素、物质装备、管理手段和销售渠道。从自身发展看,五年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地一支撑”目标确立及“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为促进内外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带来新契机。

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一系列机遇叠加,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我县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及对外开放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二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面临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资金稳定投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双重叠加等问题。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仍在下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不断上涨,新形势下全球农产品市场供给总体充裕,多数农产品价格呈下跌走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需要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四是我县农业发展瓶颈制约多。山区地貌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远离大城市增大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同时面临农业总体规模不大、品牌不响、标准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农产品不多、多元化市场发育不够、农业农村人才人力资源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

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三农”压舱石作用和战略后院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将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过渡期、农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期、城乡融合发展窗口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美丽宜居乡村加速期。全县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新特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保持战略定力,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好“三农”对保供给、稳预期、强信心的重要作用,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乘势而上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节“十四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部署和“万开云”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总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县加快实现“五地一支撑”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发展路径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同步。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牢牢把握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构筑农村现代化新格局,注入农民现代化新动能,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推动全县“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三化”协同。要持续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产加销一体化平台。要像抓旅游景区一样抓农业园区,不断拓展休闲、观光等更多业态和功能,让园区具有更多艺术、景区元素。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做靓乡村旅游,让乡村成为最大的景区。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基础上,持续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五节“十四五”发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五年重大进展、十年显著见效、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到2025确保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赶上、三个突破”,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收入赶上渝东北区县平均水平、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乡镇(街道)赶上全市平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农业生产更优质更高效。着力发展科技型、高效型、绿色型现代农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加深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建成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乡村建设更美丽更宜居。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公园城市大美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基本建成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园城市美丽乡村。

——农民生活更富裕更殷实。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美好愿望基本满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231,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1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分类

相关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总产量

万吨

40.73

42

约束性

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7.77

10

预期性

3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65.72

84

预期性

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15

25

预期性

5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

1.5:1

2:1

预期性

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64

预期性

7

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34

64

预期性

8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46.8

55

预期性

9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

5

6

预期性

10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98

0.511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

99.3

预期性

12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5

95

约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3

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

%

95.5

100

预期性

14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4.3

90

预期性

1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9.7

48

预期性

16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80.17

85

预期性

17

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50

60

预期性

18

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

%

70

83

预期性

19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20

25

预期性

20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65

70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75

21000

预期性

2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2.241

2.23:1

预期性

23

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60

100

预期性

24

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

%

49

65

预期性

25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12.8

15

预期性

2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1.3

12

预期性

27

平均预期寿命

77.36

79.3

预期性

28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95

预期性

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万开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高品质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县基本达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尽快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加速向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标对表中央、市级政策举措,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维持脱贫攻坚期间财政保障能力政策。研究制定一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强化就业、产业帮扶,紧紧抓住就业重点,多渠道促进就业,实现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1人就业。落实降低搬迁群众生活成本政策。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区管理,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责任人和管护责任。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用好资产收益。对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教育引导,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发挥好村规民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发挥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


第二节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推动脱贫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开展“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注重扶贫产业后续管护培育,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加快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脱贫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设施、营销短板。支持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强“天生云阳”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拓展深化消费帮扶,完善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完善产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分层分类培训一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健全用工信息平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区域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转移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支持在农村生产生活、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草原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本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最大可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统筹管理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

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有序推进自然村通硬化路。继续支持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实施农村电网和电气化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推进“快递进村”。

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千村宜居”计划,创建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增大公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工作比例,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深化完善重点帮扶机制。优化完善与山东省威海市协作机制,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合作,吸引威海产业、企业向云阳梯度转移,探索共建产业园区。对接落实中国进出口银行定点帮扶,争取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与渝北区对接,围绕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等方面,携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管好用好援助资金,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发展产业、吸纳就业、消费帮扶、智力帮扶、爱心捐赠等多种方式参与帮扶。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


第三节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多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帮扶。

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及时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困难类型及时纳入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严格执行低保动态管理机制。落实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逐步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

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科学确定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合理明确医疗费用救助标准。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间超常规保障措施。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依据有关规定,按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


第四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县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先行示范类”选择条件较好的重点乡镇,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县前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帮扶类”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帮扶政策,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其余乡镇为“积极推进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第五节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

以“1650示范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学有经验、做有示范、看有亮点、晒有形象”要求,围绕“一强二美三新”1目标,以“1650示范推进乡村振兴。把盘龙街道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镇,发挥城区周边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围绕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力争用23年的时间,将其打造为“城区后花园”“入户大客厅”“休闲娱乐带”。依托凤鸣镇、巴阳镇、红狮镇、普安乡、泥溪镇和清水土家族乡其较好的产业基础、政策优势、区位特色、旅游资源,通过狠抓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整治,力争用3年的努力,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镇。把8个县级重点帮扶村7个县级示范村35个乡镇级示范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探索乡村振兴的典型路径,争取用12年的时间,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的示范村。

专栏1 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乡村振兴示范镇

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1个)

盘龙街道

第二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

凤鸣镇

重点帮扶乡镇(5个)

市级重点帮扶乡镇清水土家族乡,县级重点帮扶乡镇巴阳镇、红狮镇、普安乡,市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示范镇泥溪镇

乡村振兴示范村

重点帮扶村

8个)

江口镇泥湾村、南溪镇青印村、平安镇双平村、龙角镇泉水村、栖霞镇福星村、云安镇铜鼓村、蔈草镇兴坪村、养鹿镇中山村

县级示范村

7个)

盘龙街道青春村、石狮村,凤鸣镇马轩村、太地村,红狮镇永福村、巴阳镇永利村,普安乡马安社区

乡镇级示范村(35个)

人和街道晒经村、江口镇沙溪村、南溪镇平安村、高阳镇明冲村、平安镇前面村、故陵镇高坪村、龙角镇军家村、沙市镇富柿村、栖霞镇栖霞村、黄石镇迎新村、渠马镇白岭村、双土镇营鹤村、路阳镇文武村、鱼泉镇鹿鸣村、宝坪镇桂坪村、农坝镇云峰村、桑坪镇团坝村、云阳镇蔬菜村、云安镇毛坝村、双龙镇三堂村、清水土家族乡建兴村、水口镇佛安村、蔈草镇长岭社区、泥溪镇石缸村、养鹿镇同发村、后叶镇平进村、龙洞镇龙升村、堰坪镇曲溪村、大阳镇黄陵村、耀灵镇柏木村、洞鹿乡洞鹿社区、上坝乡龙凤村、新津乡作坊村、石门乡兴柳村、外郎乡外郎村

以“两园四带”示范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的思路,突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形成集康养旅游、科普教育、综合加工、文化体验、生态循环农业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取用5年的时间将云阳(凤鸣)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龙缸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林资源以及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开展院落整治、民宿改造,发展智慧果园,完善公共服务,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云阳(清水)现代农业产业园(清水湖美丽家园)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美丽家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数智森林小镇为支撑,突出打造数智农业、标准化种植、采摘观光、农产品初加工于一体的数智农业示范带。以澎溪河沿线柑橘产业为重点,突出打造多品种覆盖、标准化种植、采摘观光、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多式营销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柑橘产业示范带。以云利路沿线粮油、蚕桑、菊花、银杏等产业为依托,突出打造粮油、中药材、蚕桑产业及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休闲体验、民宿避暑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以泥溪三峡农耕园为中心,突出打造生态产业、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产业智能化管护、农产品精深加工、直播带货新业态于一体的农耕文化示范带。


第三章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以建设“万开云”百万吨级优质粮油产业集群为统揽,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产量、面积只增不减,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第一节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严守138.5万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建立健全耕地数量监测预警机制。分类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84.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保育及退化农田改良修复,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稳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第二节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

加大粮食优良品种引进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围绕“藏粮于地”,统筹整合各类农田建设资金,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整村整镇(乡)整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更新机制。加强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加强数字农田建设,实现高标准农田全程监控和精准管理。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专栏2 “千年良田”建设工程

宜机化改造工程。按照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缓、弯变直等措施,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3万亩,大幅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达到改造区耕作道与地块相通、地块互连互通、沟渠河道贯通和地块平整、地力提升的“三通一平一提升”要求,实现100%的地块机器能穿梭自如作业、100%目标作物机械操作能及。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围绕“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目标,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建成1-2个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片。


第三节抓好绿色有机为主的优质粮油产业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战略导向,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发展目标,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保持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加强5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到2025年,确保全县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142.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2万吨以上。

开展粮油高质高效示范创建。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在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建成2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示范片(其中高档优质水稻5万亩、中档优质水稻15万亩),海拔400米以上地区建成10万亩优质马铃薯产业示范片、5万亩优质油菜产业示范片和2万亩优质酿酒高粱产业示范片,打造市级中高山优质粮油示范基地。


专栏3 粮油产业布局

产业

重点乡镇

优质水稻产业示范片

路阳、南溪、双土、大阳、高阳、凤鸣、桑坪、宝坪、江口、栖霞、石门、渠马、洞鹿、后叶、农坝、云阳、龙洞等;

优质马铃薯产业示范片

上坝、农坝、宝坪、故陵、堰坪、红狮、龙洞、洞鹿、江口、南溪、双土、桑坪、大阳、路阳、后叶、鱼泉、沙市等;

优质玉米产业示范片

上坝、农坝、江口、南溪、双土、桑坪、大阳、路阳、故陵、堰坪、红狮、龙洞、洞鹿、后叶、鱼泉、沙市、耀灵、龙洞、泥溪;

优质油菜产业示范片

栖霞、宝坪、南溪、江口、农坝、路阳、高阳、凤鸣、龙洞、耀灵、云安、双土、桑坪、大阳、石门、渠马、双龙;

优质酿酒高粱产业示范片

宝坪、南溪


第四节稳定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按照“稳面增量、绿色生态、提质增效、安全保供”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保供蔬菜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城郊鲜销蔬菜、高山错季蔬菜、加工蔬菜、食用菌并重产业格局。重点打造5大产业基地:在上坝乡、农坝镇、清水乡等中高山区域大力发展高山错季蔬菜,低山河谷区域扩大设施蔬菜生产,泥溪镇、耀灵镇、盘龙街道等食用菌重点乡镇突出发展黑木耳、杏鲍菇、香菇、羊肚菌等珍稀菌类产业,桑坪镇、双土镇等适度发展特色黄花产业,云安镇、渠马镇等加快发展泡菜、泡萝卜、盐白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到2025年,在人和、盘龙等地发展城郊型蔬菜基地1万亩,在清水、上坝等地发展中高山蔬菜基地3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0.2万亩,种植食用菌1500万袋(段),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6.5万亩,总产量保持在58万吨以上,城乡居民自产蔬菜基本能够实现自给。


第五节高质量发展现代养殖业

着力打造百亿级生猪全产业链。以建设“万开云”百万头级生态猪特色产业集群为导向,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建立生猪产能储备机制,加强规模化、生态化、智慧化养殖基地建设和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稳定能繁母猪、大企业生产,深入推进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引导生猪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域布局,加快由“运猪”向“运肉”转变,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县生猪年出栏量达到120万头,加快形成100亿级“生猪良种繁育—优质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与肉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

专栏4 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重点工程

良种繁育。打造2个以上市级育种基地,年繁育种猪1万头。

基地建设。建设栖霞、江口、双土、平安、凤鸣、云安、巴阳、南溪、红狮、高阳1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

饲料加工。配套建设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的畜禽饲料生产基地,实现产值40亿元。

粪污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养殖废水深处理设施、生物发酵设施,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力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猪肉精深加工。加快建成年加工生猪100万头的猪肉精深加工生产线,构建生鲜产品、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烤制品、干肉制品、肠类制品、成型火腿、肉类罐头等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0亿元。

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健全猪肉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搭建产销冷链物流平台,布局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加速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生猪交易。建设渝东北生猪交易市场。

稳步发展牛羊家禽等产业。实施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建设牛羊生产保供基地,增加基础母畜存栏,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持续推进奶业振兴,加快奶牛养殖装备改造升级,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以林久牧业为龙头积极发展鲜牛奶加工与冷链配送直销。稳步发展家禽业,建设家禽生产保供基地,引导提高禽肉消费比重。积极推进畜禽产品现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以及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交易平台建设。到2025年,出栏肉牛达6万头、出栏山羊达67万只、出栏家禽达485万只。

专栏5标准化畜禽屠宰企业培育工程

类型

范围

发展方向

10个畜禽屠宰企业

青龙、人和、盘龙、凤鸣、水口(栖霞)、南溪、高阳、江口、平安、龙角

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有利流通、方便群众”及有利于“保护环境、严格检疫、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优化布局、减控总量、升级改造、规范经营为着力点,严格落实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制度,推动屠宰行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提高屠宰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提升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具体内容:1.促进整合森发、鸿远和盘龙3个屠场,在原厂(场)区分别屠宰生猪、牛羊、家禽,建成一个标准化畜禽龙头屠宰企业。2.促进江口渝洋、南溪、高阳3个屠场搬迁,建成3家标准化生猪屠宰企业。3.依托盘龙屠场,整合原凤鸣、院庄、凤桥、宝坪、故陵5家屠场,在凤鸣镇建成一个A级以上生猪屠宰企业;依托耀灵屠场,整合原水口、栖霞、云阳、红狮、盛保、帆水6家屠场,在水口(或栖霞)镇建设一个A级以上生猪屠宰企业。4.促进平安、龙角屠场提档升级,真正达到A级标准。

加快渔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池塘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开展连片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加快1万亩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冷水鱼类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展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鼓励发展智慧渔业、休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推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左右。


第四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


全面落实“万开云”同城化发展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同联,加快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云阳节点作用,以“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为路径,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突破,构建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商贸物流为引领、乡村休闲旅游为拓展的乡村产业有机整体,不断提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


第一节强化“万开云”农业协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万开云”产业发展协同,全方位推进农业领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建立“万开云”农产品市场联动机制,促进“万开云”旅游一体化,加快构建“万开云”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合力打造动能强劲的“融合产业圈”,整体提升“万开云”三峡城市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体量、发展质量、发展能量。

联动培育“万开云”五大百万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县域内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以菊花、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以花椒为主的调味品,以生猪、牛羊为主的生态养殖,以绿色有机为主的优质粮油“五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优质粮油示范基地、百亿级生猪全产业链、生态精品优质柑橘产业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全面提升“天生云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联动万州开州合力培育“万开云”百万吨级优质粮油、百万亩级柑橘、百万亩级经果林、百万亩级中药材、百万头级生态猪等“五大百万级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思维做农业,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中医药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共同推进“万开云”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联合壮大“万开云”百亿级绿色消费品制造集群。

强化“万开云”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聚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万开云”农业科技合作,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以小江科创城为载体,联动数智森林小镇和万州、开州重要创新园区和研发中心,共同打造“三峡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组建三峡中医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创新联盟,实现区域内人才交流、技术合作、信息共享、品牌共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万开云”农产品市场联动。加强“万开云”三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接交流,以柑橘、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打造一批追溯示范企业,联合制定“三峡”系列农产品地方标准,联合打造“三峡橘乡”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天生云阳”品牌企业在三地开设专营店、实体店。完善区域猪肉、柑橘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体系,统筹建设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配套设施,优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布局,共同建设万州三峡柑橘交易中心、开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云阳畜禽交易中心,提升农产品交易集散能力。鼓励“万开云”三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实现抱团发展。共同举办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等国际节会活动,携手参与智博会、西洽会,积极扩大农产品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往来。

加快“万开云”乡村旅游一体化。利用“万开云”三地旅游资源,构建区域文旅联动产品,策划三地联通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实现景区联动、线路联通、人员互动。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精品民宿、休闲乡村、农业主题公园,重点策划云阳县域内“云阳—龙缸”“云阳—农坝”等十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升级“万云水上巴士”游线,共同建立万开云文旅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旅游互联互通。

第二节优化农业农村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两片三廊”空间格局。“一核”即城市农业核心示范区。“两片”即北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片、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片;“三”即水果产业示范走廊、中药材产业示范走廊、云奉路优质粮油产业示范走廊。













1 全县农业农村布局图

专栏6农业农村空间布局

类型

重点乡镇

发展方向

城市农业核心示范区

人和、双江、青龙、盘龙、黄石、水口、巴阳、凤鸣

发挥城市区位、交通、资源、市场优势,着力打造全县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产品电商物流集配中心、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北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片区

双龙、高阳、平安、养鹿、渠马、后叶、路阳、农坝、上坝、沙市、鱼泉、江口、南溪、双土、大阳、桑坪、石门、洞鹿、栖霞、云安、云阳、红狮、龙洞

重点发展以粮油、中药材、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种养业,以柑橘成品包装、食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健康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片区

宝坪、新津、故陵、普安、龙角、外郎、泥溪、堰坪、蔈草、清水、耀灵

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康养度假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户外活动产业,做靓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名片。

水果产业示范走廊

渠马、高阳、黄石、人和、盘龙、双江、青龙、凤鸣、栖霞、宝坪、云阳、红狮、龙洞、新津、故陵等

以长江、澎溪河沿线为重点,建成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集中产区,突出打造多品种覆盖、标准化种植、采摘观光、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多式营销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水果产业示范带。

中药材产业示范走廊

上坝、农坝、江口、南溪、桑坪、双土、大阳、石门、红狮、盘龙、堰坪、普安、龙角、泥溪等

以云奉毗邻沿线中高山区域为主,发挥适宜中药材种植的气候条件,突出打造全县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云奉路优质粮油产业示范走廊

水口、栖霞、云阳、云安、南溪、双土、桑坪、洞鹿、大阳、石门等

G348云奉路沿线为主,发挥粮油基地优势,突出打造全县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带。


第三节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以“万开云”打造百万亩级柑橘、百万亩级经果林、百万亩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为导向,突出发展柑橘等水果、菊花等中药材优势产业,适度发展蚕桑、花椒、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产业发展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新优势,助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一、建成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优质脐橙示范基地

——发展目标。推动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一江四河”区域柑橘种植基地,通过“补天窗、连断档”在平安、养鹿、双龙、巴阳、人和等地新发展柑橘标准果园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老果园15万亩。到2025,全县柑橘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50万吨,总产值20亿元以上。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脆李、枇杷、葡萄、梨、桃等特色小水果。

——核心发展区。全县水果产业重点布局在海拔700米以下“一江四河”区域,打造花果飘香优质水果集中产区。

专栏7水果产业布局

类别

区域

重点乡镇

柑橘

长江流域

巴阳、人和、盘龙、红狮、故陵、龙洞、新津、青龙、云阳

澎溪河流域

高阳、渠马、双龙、平安、养鹿、黄石

汤溪河流域

云阳、栖霞、云安、南溪、江口、鱼泉

磨刀溪流域

凤鸣、普安、龙角、泥溪、外郎、宝坪、耀灵

脆李

云利路沿线

盘龙、凤鸣、龙角、清水、蔈草

小水果


巴阳、平安、堰坪、龙洞、栖霞、高阳、人和、盘龙、宝坪、外郎、鱼泉等


专栏8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

实施“四大工程”。在海拔700米以下区域采取“补天窗、连断档、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方式,新发展以龙回红优质脐橙为主的柑橘标准化果园5万亩。

——实施质效提升工程。一是实施低产低效果园改造,按照“五化”标准,完善果园水电路渠沟池管等基础设施,推广“中熟纽荷尔脐橙、晚熟伦晚脐橙和红肉脐橙”三大品种产品标准和技术生产规程,提高果园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柑橘提质增效15万亩。二是加强宜机化示范,在条件适宜的基地果园推广应用农机农艺配套、水肥一体化和覆盖抗旱技术,到2025年建成柑橘高标准示范果园1.5万亩以上、脆李高标准示范果园0.5万亩以上。

——实施管护提升工程。按照“大基地、小单元”发展格局,推进市场主体适度规模流转,着力推进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综合保果技术、科学修剪技术、防枯防落技术“五大技术”标准规范落地,提高果园管护水平,到2025年全县柑橘产业规模经营(30亩以上)达85%以上。

——实施组织化提升工程。通过“外引内培”,强化主体培育,提高柑橘产业组织化程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种苗、农药、肥料、农机等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到全县果树的发展中来,提升果品产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到2025年,培育1000010亩以上的专业户、1000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10050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组织、20100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培育市场经纪人200名。

——实施品牌化提升工程。将全县中熟纽荷尔脐橙、晚熟伦晚脐橙、红肉脐橙三大品种实行“云阳红橙”统一品牌,对“云阳红橙”进行专业营销策划和包装,全方位宣传“云阳红橙”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柑橘品牌产品创建力度,建立完善云阳柑橘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二、建成成渝地区道地中药材产业集聚示范区

——发展目标。围绕“绿色药乡、有机药乡、花果药乡、天生药乡”发展定位,重点发展川佛手、枳壳、天麻、菊花、黄精、小茴香、淫羊藿等道地优势中药材,积极发展艾草、药食两用、消炎止咳类药材。巩固天麻、菊花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在上坝、农坝、石门、大阳、桑坪等500米以上中高山区域新建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面积6万亩。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核心发展区。重点打造北部、东部、南部三大片区产业带。坡度较小的林地上主要发展传统草本中药材,坡度较大的林地主要发展木本药材、木质藤本和宿根药材,低山区域可因地制宜与粮经作物间套种发展速生中药材。菊花基地主要布局在红狮、堰坪、龙角等,天麻基地主要布局在农坝、上坝等,小茴香基地主要布局在堰坪,艾草基地主要布局在盘龙、南溪、江口等。



专栏9中药材产业布局

区域

重点乡镇

重点发展品种

北部片区产业带

上坝-江口-农坝及其附近乡镇

药材主要有天麻、百部、白芷、川党参、黄精、独活、木香、吴茱萸、枳壳、黄柏等,重点发展天麻黄柏百部白芷黄精吴茱萸、艾草

东部片区产业带

南溪-桑坪-双土-大阳-石门-红狮等

药材主要有菊花、枳壳、佛手、天麻、黄柏、桔梗、山银花、湖北贝母、白芨、山楂、石菖蒲等,重点发展菊花佛手天麻石菖蒲山楂、艾草

南部片区产业带

堰坪-盘龙-普安-龙角-泥溪

药材主要有菊花、小茴香、淫羊藿、乌梅等,重点发展佛手菊花小茴香淫羊藿、艾草

专栏10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一中心、两胜地、三体系、四基地”:

一中心:建成重庆市三峡库区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依托云阳县现有仪器设备条件,补充完善,建成符合CMA认证和CNAS认证设备设施要求的重庆市三峡库区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服务于三峡库区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服务于食品、药材质量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提高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的服务效能。

两胜地:建成上坝和清水中医药休闲避暑养生度假胜地。按照药旅、乡村振兴、扶贫结合的思路和我县功能定位,围绕建设全国和重庆市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结合我县乡村振兴规划和旅游规划,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生态植被和高山清凉资源,打造中医药休闲避暑养生度假胜地。重点在上坝、农坝云峰、清水建设集药膳、药浴、药疗、中药材种植生态园观光、休闲避暑、养生等于一体的乡村中药材种植生态园旅游基地,推动云阳县中药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健康旅游产业产值3亿元以上,力争达5亿元。

三体系: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本土技术队伍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研究,加快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工作。深化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等合作,推动共建研发基地,聘请专家组建顾问团队,提供药材品种栽培、管理、加工、产品研发、市场咨询等全程科学指导,提升中药材科技创新能力。在盘龙街道、凤鸣镇、农坝镇,分药材建设300-500亩集科学研究、生产示范和优良品种选育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科技研发基地。

——健全品牌标准体系。鼓励中药材企业开展GAP认证、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鼓励建设生态药材种植基地,推动云阳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云阳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申请与使用,提升云阳中药材优质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全国影响力。积极举办云阳县中药材展销会、宣介会,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大型中药材展销会,宣传“天生药乡”。到2025年,开展3个以上药材的GAP种植规范研制和药材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通过GAP备案。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健全中药材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加大中药材电子商务知识及技能培训,利用中药材天地网“买卖通”、天猫、拼多多、淘宝商城、“村头”、抖音、农村村级电商平台等网络平台,开设网上店铺,推动中药材线上交易、线下物流同步发展,力争将云阳发展成为三峡库区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将菊花、天麻及其加工品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

四基地:

——建立三峡库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开展三峡库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在人和街道或其他适宜地区,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规划建设结合种质资源保护的中药材科普基地1个,实施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

——建立三峡库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加快建设具有组培室、扦插设施、温室大棚、遮阴棚等设施的原种和良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研发良种繁育技术,大力加强川佛手、枳壳、小茴香、天麻、淫羊藿、菊花等重要药材品种的选育研究和良种引进工作,重点在上坝乡、农坝镇等地选址建设高海拔药材(川党参、独活、天麻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在盘龙街道等地建设艾草、菊花种苗繁育基地,在农坝镇、上坝乡等地建设乌天麻种苗繁育基地,在凤鸣镇、人和街道等地选址建设低海拔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县良种繁育基地控制在2000亩以内,保障全县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基地持续得到纯正良种种源供给,同时满足周边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种子种苗需求。规划的种子种苗基地附近建立三级繁育体系,确定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承担良种种苗繁育任务。种苗销售收入可达0.5亿元。

——建设三峡库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县。重点建设东部、北部、南部三大药材生产片区,重点选择川佛手、枳壳、小茴香、天麻、菊花、黄精、淫羊藿等道地优势中药材,推进中药材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100个中药材种植园,创建5个道地中药材标准园,建设规范化高产示范点10个左右。强化龙头企业在规范化基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争取重庆太极集团等市级龙头企业到乡镇设立“定制药园”。2025年,全县实现种植基地收入达10亿元。

——建设三峡库区中药材产品初加工基地。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鼓励云阳县社会资本进入中药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制药、初加工和商业企业,在盘龙、人和、农坝、上坝、江口、堰坪、红狮、高阳、龙角等药材重点乡镇村建设5-10个中药材初加工和仓储示范基地,加快产业链布局。到2025年全县药材初加工药材总量达到6万吨以上,初加工增值2亿元,实现初加工产值15亿元以上。

三、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产业

1. 花椒为主的调味品产业。500米以上中高山区域,适度发展辣椒,稳定花椒种植面积,重点打造云巫路调味品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强优质品种选育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大鱼调料、食醋等调味品加工,打造本土调味品品牌。到2025年,辣椒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2.67万亩,全县辣椒、花椒、生姜、大蒜、胡豆等调味品原料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2万亩,建成重庆调味品优质原材料供应地。


专栏11调味品产业布局

产业

重点乡镇

辣椒

农坝、上坝、南溪、云安、蔈草、清水、石门、龙角等

花椒

平安、高阳、栖霞、沙市、双龙、外郎、宝坪

大蒜、生姜

农坝、人和、水口、云阳、龙洞、盘龙


专栏12调味品产业提升工程

加强品种选育。依托县内龙头企业争取建成品种改良中心和种繁基地,加大示范推广。

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集约化育苗、高效丰产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抓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建成市级辣椒产业示范园区5个、花椒产业示范园区3个,打造调味品产业特色优势区。

实施品牌战略。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引导骨干企业加强品牌营销推广,打造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5个。同时鼓励企业成立联盟、抱团发展,做响区域公共品牌。

2.蚕桑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标准化基地,推广智能化养蚕,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缫丝加工,推进产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多元化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养蚕发种稳定在10万张以上,产茧总量达到400万公斤。

3.茶叶。加强夏秋茶综合开发利用,加大优质绿茶、红茶生产力度,以盘龙镇、黄石镇为核心,打造澎溪流域名优茶区;以南溪镇、沙市镇为核心,打造汤溪流域早茶区;以石门乡、桑坪镇、龙洞镇、洞鹿乡为核心,打造东部高山优质茶区;以蔈草镇为核心,打造南部生态观光茶区。到2025年,通过引进新良种、推广新技术、培植大企业,提质增效低产老化茶园0.3万亩,改造茶叶加工厂房及设施,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2万亩,做优做强名优茶叶品牌。

4.木本油料。利用退耕还林等项目,在800米以上区域,适度规模成片发展核桃、石榴、板栗等落叶、干果类,新建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8000亩。

四、推进产业集聚示范发展

强化县域统筹,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产业支撑、全面推进”的思路,引导乡村产业向主产区、中心镇、中心村、物流节点汇聚,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集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建园规模化、品种优良化、管护标准化、技术科技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智能化、营销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旅游”一体化,建设凤鸣、普安、江口、红狮、清水等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涉农村(社区)建成1以上500亩左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建成1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山地特色产业小镇、5“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0个特色产业村庄。


第四节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集群

以“万开云”打造百亿级消费品产业集群为导向,以共建“万开云”百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为抓手,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中医药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向园区布局,初加工向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标准化原料基地下沉,构建“产地初加工+园区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格局。拓展农产品初加工,加强鲜活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清洗、烘干、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食品类初加工,建设一批粮食烘储中心、果蔬加工中心等,培育一批初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探索组建“万开云”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创新联盟,支持深加工企业技术革新和装备升级,打造一批果品饮品、中医药品、调味品、肉制品、酿品等“拳头”加工农产品,支持创建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加强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生产供应模式,推进美食工业化。围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五个产业化联合体,五个科研技术团队,进行新技术推广应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营销策划、经营管理,打造全产业链的技术引领团队。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00亿元,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达到50家以上,年销售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

专栏13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程

重点加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云阳县人和食品加工产业园35亩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凤鸣镇5000平方米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高阳镇、江口镇、平安镇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

粮油加工。以优质大米、面条、粉丝、植物油、桃片、白酒、豆制品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路阳、江口、南溪、龙角、凤鸣、盘龙、双土、大阳等重点乡镇的粮油加工项目建设。开展薯类作物保健食品综合开发利用。引导连年发面条、千丝来粉丝、普安芝麻油、栖霞宫和江口植物油及桃片糕等农副食品企业进行技改升级,扩产量、提质量。规范原浆白酒管理。到2025年,全县形成年加工大米80万吨、面条10万吨、粉条2万吨的能力。

水果加工。提升柑橘初加工能力,在现有已建成设施基础上,在平安、双龙、普安、人和、红狮、南溪等乡镇(街道)合理布局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柑橘产地大中型集散中心20个,高标准分拣线20条,配套建设柑橘电商交易中心,满足全县35万亩柑橘产业投产后的需要。加快推进柑橘精深加工项目,对次果及部分适宜加工鲜果进行深加工,形成全县年加工5万吨柑橘精深加工能力。通过柑橘产业带动,发展壮大包装印刷、专用肥料和运输服务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中药材精深加工。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推进云阳县天麻深加工项目、云阳艾草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重庆万力药业中药饮片研发及体验中心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支持云海药业、旭达药业、渝峰乌天麻、万力药业、芸山农业、晚艳农业等5市级中医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云阳县致富中药材种植股份合作社、云阳县康诺百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阳县鑫焘菊花种植股份合作社、云阳县胜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有成长潜力的县级重点企业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重点推进中药饮片、中成药、药食同源产品、功能型保健产品、植物药中间体及提取物、植物饮料、医疗机构制剂等食品医药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中药材企业积极对接机械制造企业或相关院校,合作研发中药材生产、加工机械,推进中药材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升级。

畜禽产品加工。以畜牧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冷链物流和屠宰加工产业链。实施太尔香、渝洋食品、亿口鲜等生猪加工企业技改扩能,提升蜂谷美地、宏霖食品、蔈草脊梁牛肉等企业深加工能力,积极开发中高端食品、旅游食品和保健食品。

调味品加工。加强产地初加工,在2万亩花椒基地配套建设花椒加工厂及设施设备。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以红辣椒加工为主线,引导恒顺醋业、宏霖食品、太尔香公司调味品加工技改扩能,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促进产业链从酱油、香醋、辣酱等传统食品生产向调味品多样化、高档化、营养化方向延伸发展。培育辣椒、花椒文化特色小镇2-3个,建成调味品亿元级加工企业2个。

蔬菜(食用菌)加工。推广叶菜、果菜等新鲜蔬菜净菜整选加工,扩大分级小包装市场销售与定点配送。加快建设蔬菜专业村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发展城镇鲜菜直销店。加快蔬菜冷贮库和冷链运输设施建设,提高鲜菜平衡供应的调控能力。重点发展青杠和桑枝黑木耳,扩大杏鲍菇、香菇、竹荪、平菇等食用菌生产,年加工处理与保鲜配送新鲜食用菌2万吨。


第五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优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农贸市场及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村级直销网点。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和智慧化改造,完善检测、集散、分拣、包装、价格信息公布等标准化功能。

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实施渝东北农产品市场物流冷链升级改造项目,支持企业在大型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产地预冷仓储保鲜设施,分级建设冷链物流节点和分拨中心,在主要销区建设低温加工配送仓储中心,推广社区“最后一百米”冷链配送服务模式,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系统。进一步健全城乡配送网络,争取建立以柑橘为主的渝东北农产品集散中心,力争农产品快递物流全国直发。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冷链仓库规模达到10万立方米。

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大力开展“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基地直采”“直供直销”等产销对接活动,鼓励支持在主销区建设运营云阳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线上特色农产品体验中心、特色餐饮品尝区等外阜窗口。持续开展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探索展示种养环境、生产过程的远距离视频体验。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打造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到2025年全面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专栏14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物流平台建设。建设巴阳综合物流园区、云阳县商贸仓储物流园区、云阳县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和一批区域性仓储物流中心;争取建成柑橘为主的渝东北农产品集散中心。

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云阳县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和江口南溪、普安龙角配套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城市末端公共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电商快递物流服务站,建成集物资集散、仓储加工、批发交易、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建设标准化乡镇农贸市场15;建设产地集配中心(田头市场)5;创建乡镇商贸综合服务中心10个。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百亿农产品网销工程,建成1个综合型电商平台和1个网销农产品仓储物流分拨中心,重点扶持3-4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营公司开展电商化农产品开发,做大做强4-5个适合网销的特色农产品品类。2025年,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达到2500个以上,农特产品上线销售200种以上。


第六节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推进园区景区化。坚持自然造景、实用造景、特色造景,推动现代农业园区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营造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鲜明特色景观,支持园区对景观性好、具有影响力的节点进行景观化提升,形成网红拍照景点,提升园区观赏性。坚持功能式、体验式发展,以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丰富体验主题,大力发展以游乐、观光、度假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城郊型综合性农业园区,以农耕、农事、农活等趣味体验为主的农业主题园区,引导有条件的园区建设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园区体验性。到2025年,全县着力打造A级景区农业产业园20个。

加快乡村旅游化。以“万开云”同城化共促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拓展丰富大三峡旅游产品为思路,按照“景区景点、全域四季”,多元化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支撑型、高山避暑纳凉型、科普体验观光型、民族民俗风情型等特色乡村旅游,助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和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A级景区。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做靓10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具有三峡风情、历史记忆、乡愁氛围的特色精品巴渝民宿。围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果、冬观色”四季旅游主题,深化二十四节气内涵,持续举办系列农耕文化体验活动、采摘节、民俗体验活动,打造一批“月月有活动、四季有去处”的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标准,提档升级乡村旅游景点景区道路,完善乡村旅游交通指示牌和景区标识标牌,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品质。加快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实现“一机畅游、一网通管”。加强A级景区、星级饭店培育,力争到2025年全县A级景区、星级饭店达到100A100颗星,农家乐数量达2000家,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500万人次。

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休闲、健康、生态保护、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拓展。通过深入挖掘农村丰富的文物文化遗址、历史传说、传统工艺、乡风民俗、农耕文化、田园景观等资源,推进农业与休闲、教育、科普、文化等功能融合。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寨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开发生态观光游、康体养生游、农耕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科普研学游、民俗乡村游等旅游产品。整合乡村文化、民间工艺、特色小镇发展“乡愁经济”,催生乡村新业态,展出乡村新空间。


专栏15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工程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按照“一镇一规划”“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要求,结合各乡镇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特色,着力抓好南溪、江口、凤鸣、高阳、龙角、蔈草、耀灵、沙市、清水、泥溪、云安、云阳老城、新津等一批特色风情小镇、特色民族旅游小镇、特色体育小镇、特色健康小镇、特色旅游古镇。

特色村落建设工程。重点打造歧山、柳桥、太地、黎明、阳坪、无量、鸣凤等一批精品特色村落。

A景区建设工程。打造三峡梯城、锣鼓宕、歧山草原、环湖绿道、一级博物馆等54A级景区,三峡阳菊生态农业园、香盟•花千谷、绿岛景区、映山红公园、石佛山农业园、多集合庄园、彭氏宗祠、文峰塔、农坝爱情花谷、中洲健康岛103A级景区,南溪绿岛度假山庄、人和木古民俗文化园、凤鸣书院研学旅行及康养基地等32A级景区。

精品民宿建设工程。在清水土家天街、耀灵椒园子、盘龙谭家楼子、程德全故居、双土廖家老屋、南溪郭家大院建设具有民族风情、历史记忆、乡愁氛围的特色巴渝民宿。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盘龙休闲健康产业示范区,推进盘龙—凤鸣特色休闲观光走廊建设项目,建设上坝锣鼓宕、泥溪农耕故土园、三峡阳菊生态农业园、凤鸣花千谷、凤鸣多集合庄园、农坝乌天麻生态旅游园、云安十里精品水果园、南溪绿岛度假山庄、水口石佛山农业观光园、平安麓园、桑坪黑松林、盘龙牛丫头、巴阳枇杷园、人和柑橘园、洞鹿坝、蔈草俊城寨等乡村旅游项目。实施清水湖景区旅游设施完善项目、天池公园项目、长滩河漂流项目、无量山景区项目、云安古镇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开发项目、农坝镇红色文化资源提档升级项目、栖霞宫市级森林公园暨道教文化体验项目、狐狸坝云顶体育部落项目、刘家坝袁家山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张家村龙溪古地建设项目、三峡科技美镇项目等融合项目。

乡村旅游品牌节会工程。提档升级盘龙四季采摘节、栖霞油菜花节、巴阳枇杷节、云安梨花节、上坝露营节、双土映山红节、耀灵林原风情节、新津龙舟赛、清水女儿会、龙缸音乐啤酒狂欢节、宝坪红高粱节、泥溪农耕文化节、水口荷花节、洞鹿青康溶洞旅游节、普安乡村旅游节、江口慈竹乡村旅游节、石门乡自助烧烤节、农坝避暑纳凉节等18个乡村旅游品牌节会活动

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工程。依托在建的江龙高速及重点乡村旅游节点道路骨干网络,构建县城—泥溪农耕故土园(体验农耕文化)—泥溪柑橘示范园(柑橘采摘)—县城;县城—凤鸣阳凤山庄玫瑰采摘园(赏景赏花)—一亩良园李子种植基地(李子采摘)—县城;县城—盘龙滑翔伞基地(体验滑翔伞)、盘龙万博汽摩生态园(体验)—盘龙三峡阳菊生态园、水帘洞清水养鱼基地(垂钓)—盘龙枣康源景区(体验民宿乡院、冬枣采摘)—县城;县城—人和街道千峰山、农坝云峰山、上坝锣鼓宕(露营)—县城;县城—清水、歧山草原(赏景赏花)—清水柑橘生产社会化服务基地(柑橘采摘)—县城;县城—云安、南溪、双土(赏花赏景)或人和市外桃源户外基地—县城;县城—宝坪桃花(赏景赏花)—宝坪镇大石村柑橘生产园(采摘)—县城;县城—平安、养鹿镇柑橘种植园(参观、采摘)或巴阳枇杷种植基地(参观、采摘)—县城;县城—水口(石佛山农业园)—县城;县城—栖霞(油菜花节)—县城等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第七节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乡村科技支撑行动。强化“万开云”农业科技协同,发挥小江科创城平台作用,加强与高校及市农科院、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建立“万开云”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强化农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县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建设36个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集成一批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强化农业实用新技术应用推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强化“以产引智”,聚焦重点产业,通过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方式,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不断充实县农业科技首席专家队伍,加大力度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以水口数智森林小镇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积极创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指导新模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力争到202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专栏16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新建渝东北片区农产品检验检测平台、重庆万力中药饮片研发及体验中心;联动万州开州组建“万开云”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共建“三峡农业科创中心”。

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深化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拓展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和服务领域,加强本土科技人才培养,每年保持4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下乡入园进企开展服务,成立全产业链服务的科技特派团。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每个产业确定技术专家1名,带动农技推广人员10名,其中乡镇农技人员比例不低于70%,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攻关;遴选认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6个,每个基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所,开展新品种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每个农技推广人员联系10名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口辐射周边农户10户。

加快农机装备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坚持装备大中型动力与微小轻简机型互补,推广先进适用的山地农机具。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水稻、油菜、高粱等主要作物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耕种收等全程机械化示范,探索畜禽水产、设施农业、果园、菜园和茶园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打造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示范工程。推广“机械化+数字化”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农机”,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应用。积极选育和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和绿色智能农机等机具补贴力度,推进农机报废更新。推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维修与配件供应、农机技能培训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每个乡镇建立1综合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打造三峡库区智慧农业样板区。加快建设人机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信息采集体系和实时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全县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农业“一张图”。加快生产经营智慧化改造,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渔业养殖等重点领域的全程或关键环节的应用,通过配置农业智能化装备,应用数字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控制作业、数据管理等系统,建设数字种植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等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5个,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山地特色智慧农业应用模式,试点建设23个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促进数字农业生产取得重要进展。依托云阳云数据中心、云阳县政府大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平台,建设全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决策中心,加强部门间涉农信息系统整合和涉农数据资源共享,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

专栏17智慧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推进种植业生产智能化工程。围绕以柑橘为主的标准化果园,积极引进“智慧果园管理解决方案”,建设云阳县国家数字农业创新示范基地(柑橘),打造智慧果园50个。围绕粮油、蔬菜等大田作物,加快发展数字农情,推广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集成应用,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土壤墒情、苗情、长势、灾情虫情、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建设大田作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4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工厂化育苗系统,应用温室环境监测、水肥药综合管理技术,建设智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个。

推进养殖业生产数字化工程。以生猪规模化养殖场为主,大力推广养殖环境监测、畜禽体征监测、精准饲喂、畜禽疫病监测预警、废弃物自动处理等信息技术和装备,建设智能化畜禽养殖场6个。开展数字渔业试点,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推进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自动升降控制、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建设渔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基地2个。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型、精准化气象服务,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构建实时互联互通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实现预警信息进村到户到人,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7%。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化改造工程,提升农村干旱易发区、冰雹易发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的人工影响天气减灾成效。开展县、乡镇、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保障工作体系规范化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推动重点河流防洪达标提升。建立“万开云”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统筹抓好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面推开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实施乡镇动物防疫员特聘计划。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机构队伍、监测预警网络和防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抢种抢收抢烘服务能力,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组织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发挥农业保险灾后减损作用。健全农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第八节推进农业“三品一标”行动

加快推进农业品种培优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协同万州开州共建三峡特色农产品种子种苗基地,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实现良种全覆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全县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抢救性收集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对现有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开展鉴定评价。构建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重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加强种繁基地建设,围绕粮食作物,加强高产优质水稻和玉米的品种选育引进及配套种植技术攻关,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围绕水果产业,依托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市农技总站、市农科院果树所等科研院所,加大脐橙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重点发展纽荷尔脐橙、伦晚脐橙、红肉脐橙等为主的中晚熟脐橙品种;围绕畜禽产业,鼓励企业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建成一批良种生猪、山羊、肉牛种繁场;推进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增强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种源供应能力。

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净化农业产地环境,针对不同区域土壤退化或污染现状制定完善治理方案,加快治理修复,提高土壤地力,以清洁的产地环境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生产经营许可和市场监管,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高效叶面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推广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进一步扩大追溯点,加快融入全国追溯“一张网”,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电子追溯二维码”制度,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

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行动。构建以“天生云阳”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体系,健全“天生云阳”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严格执行准入和退出机制,力争将“天生云阳”培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打造云阳农业“金字招牌”。做靓“云阳红橙”柑橘品牌,“三峡阳菊”“菁枫菊”“晚艳云皇菊”三大菊花品牌,整合“云阳白茶”“云阳龙芽”“龙缸秀芽”“龙缸毛尖”“盘龙青峰”“云阳红茶”六大茶叶品牌,大力提升“凤凰”“云三增”“穆城寨”“坪天一口香”“粒粒香”“千丝来”“澎溪河”“连年发”“亿担面”“栖霞宫”等粮油品牌知名度,重点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品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支持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创新“天生云阳”品牌营销方式,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平台提高品牌影响力,培育品牌文化。到2025年全县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60个以上。

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联合万州开州制定“三峡”系列农产品地方标准,健全“天生云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努力将地方标准上升为市级、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强化标准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每年创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三园两场”2个以上。2025,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38%以上,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标准化示范企业5家。

专栏18农业“三品一标”重点行动

农产品品种培优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引导帮豪种业加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创建国家级“抗旱王”肉牛繁育中心1个,建成市级种猪场2个,山羊种繁场2个,家禽种繁场2个;建成柑橘良苗基地300亩;打造58个标准化鱼苗供应基地;保护好水口镇国家级野生大豆500亩基地。

农产品品质提升行动。新增质量安全追溯点50个。加强柑橘非疫区建设,重点支持物理防控、药物防控、生物防控设施设备等。落实免疫、疫情监测预警、县外动物疫情防范、人畜共患病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抓好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到2025年全县名特优新目录农产品达到1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达到25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达到10个。


第九节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立足现有企业培育与招商引资一起抓,立足现有主导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一起抓,立足突出加工重点与全产业链相结合一起抓,立足科技支撑与金融赋能一起抓,立足发挥个体优势与抱团发展一起抓,立足政府扶持与市场结合一起抓等方式,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经营、分工协作,构建土地、资金、科技、信息、品牌等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培育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共赢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引导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和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纳入名录管理。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引导家庭农场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整县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到2025年全县家庭农场达到10000家,培育县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50家、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50家。

整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建立示范社名录,持续开展国家、市、县示范合作社三级联创,发展壮大单体合作社,鼓励组建区域性联合社、联合会。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支持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到2025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0,培育县级示范社100、市级示范社50家、国家级示范社10家。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大力发展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供应、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废弃物处理、生产托管、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加快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品牌,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发展。到2025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00家,培育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10家。

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围绕五大特色产业精心引育国家、市、县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50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联合体资金内部有效流动,促进科技转化应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推动品牌共创共享,实现联合体各成员融通发展。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第十节加强农业对外开放

推进国际市场拓展。依托市级中新合作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力争新增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0个,推出重点农产品出口10个以上。培育壮大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用好云阳保税仓平台,重点围绕柑橘、黑木耳、辣椒、脆李等特色高效农业和面条、粉条、调味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业,新培育10涉农外贸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农产品出口交易平台、境外农产品展示中心。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大型国际食品展览会、进出口商品线上线下交易会,支持开展欧盟有机、美国FDA等认证,取得出口许可证。加强农产品出口政策扶持,按规定给予出口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和品牌建设补助等政策扶持。到2025年,农产品出口额突破150万美元

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政策包、招商图,优化营商环境,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围绕农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强涉农项目策划和储备,重点引进市场行情好、与我县资源禀赋匹配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强“万开云”招商引资协同,共同抓好相关产品配套企业跟进,共同策划举办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不断拉长壮大产业链,放大百万级产业集聚效应。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实打实对接、点对点洽谈。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我县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农业外资利用水平。

专栏19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提升重点工程

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鼓励市场主体标准化建园,支持申报注册自营柑橘出口基地。到2025,全县柑橘出口备案基地达到20个以上,面积3万亩以上,出口3万吨以上。

特色农产品出口工程。培育发展菊花、乌天麻、蜂蜜和柑橘、黑木耳等质量好、档次高、附加值高的出口农产品1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出口企业10家。

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工程。深化鲁渝合作,加大农业企业合作、农业专业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探索共建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强化成渝合作,加强与成都云阳商会的交流沟通,加快引进现代物流产业园、农副产品电商及配送中心项目,积极融入共建西部“一带一路”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第五章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公园城市大美乡村


以全县建成公园城市标杆地为根本点,以合力打造“万开云”互联互通的“便捷交通圈”、高效便利的“普惠生活圈”为结合点,以乡村建设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为着力点,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园城市大美乡村。


第一节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

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坚持县、乡镇、村规划统筹编制,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规划,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集中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全域全要素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完善农房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强化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科学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推进村庄发展。尊重农民意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第二节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共建“万开云20分钟通勤圈”,推动高铁、机场、高速公路、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场站间纵横贯通,并更多地服务乡村。实施县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有序开行“万开云”城际公交线路,实现跨区域公交出行“一卡通”。实施组级公路通畅工程和行政村公路改扩建工程,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重点打通“断头路”,修好“联网路”,推动“万开云”三地主要旅游景区、经济园区间的交通联系更加高效便捷。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完善村道安保设施,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到2025年,全县实现建制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和路面油化率覆盖率达100%村民小组通畅率达100%。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水源有保障”,加强骨干水源规划建设力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围绕“管网互连通”,实施水源连通和管网联通工程,完善城乡供水网络,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着力构建“两线七网多点”的城乡供水管网格局。围绕“水利能防洪”,开展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洪综合治理,推动防洪达标提升。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实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积极争取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到2025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95%90%95%以上,场集镇供水合格率达95%,村级集中供水合格率达90%,农村分散式供水达到基本安全标准。

加快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强化电力保障,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江南片区以及北部农坝、鱼泉等乡镇天然气管道工程,有序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乡村延伸,支持LNG储配站、区域性储气站等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基本实现天然气“镇镇通”。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积极推动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开展中心村、旅游示范村绿色能源示范试点,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进乡村4G深化普及,提速5G网路建设进度,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益农信息社,整合农村现有服务资源,完善信息服务供给,打造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站多用”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推进手机“新农具”应用,全面提升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探索发展农业生产“云服务”,加强服务供需智能对接、服务质量远程监管,创新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和运营机制。稳步推进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计生等民生保障工程。

专栏20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农村交通建设工程。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建制村“单改双”公路工程500公里,实施村民小组通畅工程1000公里。

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完工水库3座:青衫水库、马包圆水库、大堰滩水库;新建大中型水库3座:向阳水库、幸福水库、福泰水库;新扩建小型水库4座:柳园水库、荷花水库、中和水库、天鹅湖水库。规划开展板板桥、蔡家槽、石院子、石楼、双河洞、莲花寺、庙沟水库、千慈水库等8座水库前期工作。推进城乡堤防安保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7处、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沟治理工程20处;结合“一江四河”库岸,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km2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快盘龙、黄石两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龙角等4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江南片区以及北部农坝、鱼泉等乡镇天然气管道工程,积极推进数智森林小镇天然气管网建设,完成高压及次高压管线265公里,中压管线400公里。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光纤、4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分类分阶段推进城乡关键节点的5G网络覆盖。加快建设数智森林小镇,完善水口大数据中心功能。到2025年,累计建成“互联网小镇”10个、“移动互联网村”50个。


第三节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展新一轮乡村学校布局规划。多渠道增加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持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把耕读教育纳入教育培训体系。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发展。实施农村高中教育普及计划。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支持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深化“万开云”基础教育领域合作,推动组建基础教育联盟、教育评价联盟,常态化开展三地学校结对共建、师资交流培训、教研互访互助等活动,共同发展面向乡村的现代远程教育。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加强“万开云”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支持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做大做强,推进三甲综合医院创建和医疗健康中心、渝东北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万开云”医疗诊治综合能力。共建“万开云”城乡一体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区域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建成“万开云”智慧医疗系统,提升远程医疗协作能力。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

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范围。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健全完善进城落户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村级互助养老点等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大居家养老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农村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托育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

专栏21农村公共服务提升重点工程

乡村教育提升工程。加强校舍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校舍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普惠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健康乡村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为乡镇卫生院配齐主要数字化诊疗设备,为村卫生室配齐基本医疗设备。到2022年,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1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2名执业(助理)医师。持续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每年完成基层医务人员大轮训25名。

社会保障织网工程。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有序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逐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超过5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养老服务进农村工程。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大众养老格局,大力发展城乡互助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加快各类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立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第四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户集、村收、镇(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健全“五有”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短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到2025年,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水冲式厕所、三格化粪池厕所,加强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推进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探索资源化利用方式。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散户采取人工湿地、生物塘、化粪池、农村改厕等污水处理模式。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三方建设和运营管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加强对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管控,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8%

实施“千村宜居”计划。实施乡村入户道路工程,基本实现30户以上的村聚居点入户道路“院院通”“户户连”。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卫生示范镇、示范村、清洁户评选。实施乡村美化工程,深入开展清理“蓝棚顶”、清理无人居住废旧房、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清理田间地头废弃物、清理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施乡村绿化工程,重点推进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空地和公共场所绿化,鼓励发展庭院花卉果木经济。实施乡村亮化工程,重点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及人口密集场所公共照明设施,落实管护责任。

专栏2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工程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系统。到2022年全县5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成。

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0座。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改扩建厕所后向公众开放。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升级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9个,改造现有44座村庄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

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建设3.5米以下入户道路500公里。动态消除农村贫困户危房。实施乡村公共场所绿化650,建设75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和20个美丽宜居村。安装路灯或庭院灯1万盏


第五节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实施农村消费促进行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消费市场,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实施家具家装下乡补贴,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实施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完善县城和中心镇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电商网络服务体系,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化经营,引导城区传统市场、商场、超市、百货店、品牌店等向农村提供网上商品批发和配送服务。

培育乡村消费新增长点。积极发展物业管理、卫生保洁、文化演出、健康养老等乡村新产业,加快培育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民宿经济、文化创意、商品贸易、乡村手工艺等新业态,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发展。支持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信息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拓展。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5个集美食、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乡村夜间消费集聚区和一批周末旅游目的地。

营造乡村消费良好氛围环境。加强农村地区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品、农资等产品质量开展监督抽查,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儿童和学生用品守护行动。加强农村市场治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对严重违法违规企业依法进行联合惩戒。加强12315热线电话和平台宣传,畅通农村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农村消费维权机制,支持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发布消费警示提示,普及消费知识,引导农民理性、安全消费。

第六节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依托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县职教中心、云阳教师进修学校,聘请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专家教授及乡村“土专家”,以现场指导、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和骨干社员、农业企业骨干、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对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高素质农民,每年分产业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才、云阳面工等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等专业人才,提升一批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等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整体锻造一批乡镇党政人才、村党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法律人才等乡村治理人才。

鼓励社会人才入乡兴乡。实施“归雁计划”,继续选派“三师一家”下乡服务,支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医生、教师、律师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教师轮岗交流、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咨询等方式定期服务乡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落实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和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

专栏23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高素质农民培育。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行动。到2025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0.3万人。

实用人才培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累计培训农村各类实用人才2万人

农村人才集聚。实施“归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人才定期服务乡村计划,每年引导0.5万名左右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相对贫困乡镇工作或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退休专家人才到基层发挥作用。


第六章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田园绿色家园


以全县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为目标,以“万开云”合力打造共保联治的“绿色生态圈”为导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优先新路子,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第一节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种肥同播高效施肥技术,优化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农企合作,到2025年,确保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推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稳妥推进高毒农药淘汰,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到2025,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

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建立粪肥还田计划和粪肥施用台账,加强新建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标准化建设,鼓励发展粪肥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到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深入实施废弃农膜回收行动,加快普及标准地膜,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到2025年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5%。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实施种养业循环一体化工程,大力推广畜沼果、鱼菜共生、稻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持续开展示范村创建。

加强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调查监测,完善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网,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坚持治用结合,对轻中度污染耕地采取农艺措施治理修复,加大安全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对耕地重金属污染开展联合攻关,加强修复治理和安全利用示范。



第二节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以水稻、玉米、蔬菜、柑橘为重点,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管道输水、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旱作节水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到2025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亩。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推动完善全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

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推动“万开云”生态联建。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农村“四旁”植树、经济林扩容增量等全域国土绿化提升重点工程,持续推进“我为祖国植10棵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抓好农田林网带,打造高速、高铁、澎溪河、磨刀溪等沿线景观林带,中低山柑橘、中药材产业林带,高山生态林带,完善重点林区防火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深入实施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共建长江、小江生态廊道,推动澎溪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转换。推动“万开云”生态联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同开展、科学推进库区消落带治理、水土保持、矿山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工程。推动“万开云”污染联防联控。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实施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合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辖区主要流域水质总体达到或优于Ⅲ类。探索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5%以上。协同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建立统一的监控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全域生态环境精准监测、量化评估。协同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第三节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深化“万开云”渔业合作,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合力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共同开展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强化联防联控,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确保江河水面禁得住、管得好。统筹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规范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协同建设鱼类种质资源库。联合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工程,强化水生生物重要生境保护和修复。


第七章深入开展强村富民行动,推动构建美好幸福新云阳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的初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第一节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以构建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万开云”人力资源市场、共建重庆三峡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协同建设重庆三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切入点,汇集就业信息、支持政策、社会机构等资源,联合举办招聘活动、创业大赛、创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规范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就业服务供给,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大力开辟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民就近就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第二节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

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支持其在城市社区设立农产品直销点。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增收渠道。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推进农业区域性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


第三节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创新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拓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适当降低农户缴纳保费比例,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第四节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

落实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健全完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措施。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激励机制。探索推广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服务创收型、项目拉动型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闲置资产采取村集体公开发包、租赁等方式或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或购置店面、商铺、公寓、厂房、仓库、车位、市场摊位等物业资产,发展物业租赁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项目投资经营,成立产业公司、劳务公司。鼓励集体经济组织组建股份合作公司、股份合作社、产业联合体、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微企村,增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财政投资的小投入、低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25年,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100%


第五节激活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依托县互联网产业创业孵化园、大中型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引导乡镇加快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星创天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平台。深入实施“万人百亿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计划”,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入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以及在乡“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农村经纪人”等创新创业,重点支持发展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农产品流通、乡村休闲旅游、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传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创业指导,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位聘请50名专家创业导师队伍、100乡村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开展农民创新创业指导和辅导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支持乡镇政府设置“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服务大众创业。鼓励引导青年及企业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

专栏24农村创新创业重点工程

双创”主体培训工程。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2025年,培育200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带动1000返乡入乡在乡人员创业。

农村创业平台建设工程。2025年,建设2个以上具有产业特色的星创天地、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选树5个农村创新创业典型乡镇、20返乡创业示范村,积极创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县。

乡村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2025,着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选树100名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


第八章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坚持城乡“一盘棋”,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第一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立足“万开云”同城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创新户口迁移政策,着力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人口和其他非户籍等重点人群应落尽落,推动“双100战略实施。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公共服务。完善进城农民权益保护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完善激励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数据库和应用平台。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和退出土地承包权具体办法。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依规开展承包地经营权担保融资。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宅基地管理,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完善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保障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研究制定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办法,探索赋予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权能。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

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交易规则、收益分配机制及服务监管,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出让、入股、租赁等形式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实行县域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地票”“林票”使用及交易机制,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复垦腾出的指标优先用于农村。


第三节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鼓励具备条件的镇街全域推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三变”改革中内联成员、外引主体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以土地、基础设施、集体资产、现金、技术技艺和特色自然风光等入股经营,发展特色种养、物业经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增值。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分配方式,加强分红监督管理。力争到2025,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行政村。


第四节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农商行)“三社”融合发展新机制,鼓励“三社”加强资金、信息、产权、服务、人才等方面的联合,推广股份合作、生产合作、服务合作等产加销一体融合方式,共建项目、共做产业、共享成果,提升“三社”为农服务能力。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提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产品流通服务能力;加快基层供销社分类改造建设,支持基层供销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共同入股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鼓励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参资入股,共建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经营融合、服务融合。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坚持“服务三农”定位,推动农商行等金融、保险机构下沉金融服务,优化信贷流程,创新普惠金融服务,助力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按照有资产、有能人、有产业、有制度“四有”标准,加强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培育运营规范、服务功能齐全的基层供销社32个,改造建设15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


第五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快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小农户覆盖,鼓励小农户开展网络购销对接。稳定完善小农户土地政策,健全针对小农户补贴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水平,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六节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把“三农”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到2025全县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措施,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

完善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完善乡镇金融网点,加快推进“1+2+N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基地建设,引导在云金融机构积极对接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村电商的专属贷款产品和小额支付结算功能。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中长期信贷支持,创新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农村金融产品提供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工程,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的基础上延伸到自然村。加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农民房屋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融资试点。挖掘农村生态资源价值,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大力推广“政银保”模式,探索开展“财政+银行+保险+担保”业务,支持涉农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建立社会资本入乡促进机制。优化基层营商环境,以“百企结百村”为抓手,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支持。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等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放宽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投资条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

专栏25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三农”融资供给优化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和生产周期的融资产品。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积极稳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创新抵押贷款模式。鼓励企业和农户通过融资租赁业务,解决农业大型机械、生产设备、加工设备购置更新资金不足问题。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工程。推行交易规则、平台建设、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服务标准、监督管理“六统一”交易管理模式,完善农村产权抵押登记、价值评估、交易鉴证等制度体系,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产权进场交易。健全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乡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村级服务站点,加快构建三级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不断拓展交易品种类别。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工程。稳步扩大稻谷、玉米、马铃薯、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机构开展产量保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业务,探索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奶业和畜牧业等新型险种,支持将柑橘、中药材、有机蔬菜、生态渔等农产品作为保险标的开展优势农产品保险,推广农房保险、大型农机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稳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范围。


第九章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和谐乡村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联动体系,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乡村治理智慧化转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种组织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和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力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带头致富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推进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加强村干部履职情况监督检查,扎实推进廉洁村建设


第二节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开展“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畅通信访渠道。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打击,整合“雪亮工程”资源,构建智能化、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开展先进榜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培养向上向善的健康社会心态。


第三节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各级文明村镇创建。深入开展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建设,培育农村新时代文明乡风。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三个十”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大云阳非遗资源的调查整理,建立“非遗”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创新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县城十分钟,乡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打造一批“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流动文化服务、数字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第四节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使乡镇成为为农服务的龙头。构建县乡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促进政务服务应用向乡镇、村居下沉,整合优化乡镇和县级部门行政审批职责,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快农村“互联网+党建”发展,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立社区征信系统。


专栏26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工程

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新建21个便民服务中心,改扩建390个不达标便民服务中心,新开发小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

乡村文明提升工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每年选树榜样家庭(人物)、“八号之星”、文明家庭等身边典型2000户。每年在全县农村开展基层典型人物宣讲活动100,每年在基层农村开展梦想课堂、中华文明讲堂活动2000场。

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工程。提档升级乡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三馆一站”向农村延伸,建设2个乡村文化示范乡镇和15个乡村文化示范村,打造15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乡情陈列馆15个。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开展“三下乡”活动不低于100场、放映惠民电影4000场左右。


第十章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推进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第二节动员社会各方参与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拓宽参与渠道,对财政支持的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建设管护主体,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形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大合力。


第三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农业农村“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坚持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落实项目用地,探索采取PPPB0T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推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第四节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有效发挥法治对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对农村改革的引领作用、对乡村治理的保障作用。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加快构建农业综合执法行政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与国家及市级农业农村规划、全县“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县乡村振兴规划、区县国土空间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抓好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健全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各类政策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