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府发〔2021〕10号
云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云阳县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1日
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
目录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发展环境····················································1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7
第一节指导思想····················································7
第二节发展路径····················································8
第三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9
第四节“十四五”发展目标·····································10
第二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加快建成“千亿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地
第三章推动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15
第一节做强三大工业产业集群································15
第二节拓展工业园区平台空间································16
第三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18
第四章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19
第一节培育壮大现代金融业···································19
第二节加快发展物流经济······································19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航运业 ···································21
第四节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21
第五节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22
第五章提质增效现代农业······································23
第一节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3
第二节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4
第三节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25
第四节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7
第六章壮大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产业·······················28
第一节做优全域大旅游产业···································28
第二节培育大健康产业·········································30
第三节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31
第七章加强市场主体培育······································33
第一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3
第二节精细精准招商引资································34
第三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成科技创新承接地
第八章推动高新区建设·········································35
第九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36
第一节搭建创新平台············································36
第二节培育创新主体············································37
第三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38
第十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39
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9
第二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40
第三节优化人才生态············································41
第十一章完善创新体制机制···································41
第一节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41
第二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42
第三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42
第十二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43
第四篇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建成公园城市标杆地
第十三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44
第一节做强县城引领核心······································45
第二节打造南北两极支撑······································46
第三节推动三片协同发展······································47
第十四章加快公园城市建设···································48
第一节建成公园城市核心区 ···································48
第二节打造公园城市拓展层 ···································50
第三节构建公园城市辐射层···································50
第四节靓化公园城市门厅···································50
第十五章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51
第一节提升城市居住品位······································52
第二节创新城市管理方式······································52
第三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53
第五篇坚持城乡区域和谐共美
加快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第十六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54
第一节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54
第二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54
第三节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55
第十七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56
第一节推动城乡一体规划······································56
第二节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58
第三节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8
第十八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9
第六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
第十九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60
第一节优化生态空间格局······································61
第二节推进生态系统保护······································61
第三节加强生态系统修复································62
第二十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63
第一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64
第二节改善水环境质量·········································64
第三节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处理·······················65
第四节防治噪声污染············································65
第五节防范生态环境风险······································66
第二十一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66
第一节建设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67
第二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67
第三节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68
第二十二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8
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69
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69
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9
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70
第二十三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70
第一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71
第二节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机制·····························71
第七篇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成为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
第二十四章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72
第一节构建外捷内畅综合立体交通网 ·······················72
第二节构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水利网 ·······················76
第三节构建多能综合安全高效能源网 ·······················77
第四节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78
第二十五章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79
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落实································79
第二节发挥区域发展节点作用································80
第三节积极参与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80
第二十六章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81
第一节发挥“两区一枢纽一门户”作用 ·······················81
第二节构建同城化发展机制 ···································82
第八篇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以更大体量更高质量更强能量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二十七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82
第一节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83
第二节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83
第二十八章全面促进消费······································84
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84
第二节发展消费新场景·········································85
第三节开拓城乡消费市场······································86
第四节塑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87
第二十九章拓展投资空间······································87
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87
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88
第九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三十章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89
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89
第二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90
第三十一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90
第三十二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91
第三十三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92
第一节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92
第二节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92
第三十四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93
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93
第二节持续优化政府服务······································94
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94
第十篇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向开放桥头堡
第三十五章畅通对外开放通道································95
第三十六章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96
第三十七章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97
第一节加强国际经贸合作······································97
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98
第十一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文化强县
第三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98
第一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9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99
第三十九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00
第一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100
第二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00
第三节加强文化传承保护·····································101
第四十章健全文化产业体系··································102
第一节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102
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103
第三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103
第十二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建设幸福美好新云阳
第四十一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104
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104
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105
第四十二章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105
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106
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106
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07
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7
第二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108
第三节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108
第四节加快完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109
第四十四章实施健康中国云阳行动·························110
第一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10
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111
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112
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112
第五节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113
第四十五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14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114
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115
第三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115
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116
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16
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116
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117
第四十七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119
第一节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119
第二节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119
第三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120
第四十八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20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121
第二节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121
第十三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阳
第四十九章全力维护国家安全·······························122
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122
第二节坚决维护政治安全·····································123
第三节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123
第五十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123
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124
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124
第五十一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125
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125
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125
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126
第五十二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127
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127
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128
第十四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保障“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落地落实
第五十三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129
第五十四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129
第五十五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130
第五十六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131
第五十七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县·······························132
第五十八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133
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133
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133
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134
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根据《中共云阳县委关于制定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行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科学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县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市委工作要求,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和“五个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推动云阳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全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到462.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4.2∶39∶46.8。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初显,大旅游蓬勃发展,大健康蓄势发力,大数据从无到有。“三大攻坚战”有力有效,145个贫困村、13.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高质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污染防治成效前所未有,森林覆盖率达58%;各领域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和防控。“双50”中等城市提质提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三横一纵”高速骨架正在拉开,“1小时云阳”加速实现,郑万高铁云阳段即将建成,“高铁时代”指日可待。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步入快车道,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甲”医院从无到有,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77.36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当前,全县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我县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市委的全面统筹部署,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回顾五年来的艰难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党有核心,才能万众一心,只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沉心静气、真抓实干,工作就有底气,发展就有希望,事业就能顺利。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专栏1 “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 属性 |
目标值 |
完成值 |
一 |
创新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预期性 |
330 |
462.6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015年) |
预期性 |
10.5 |
8.6 | |
2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预期性 |
500 |
280 |
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预期性 |
220 |
223 |
4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预期性 |
180 |
299 |
5 |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
预期性 |
20 |
16.84 |
6 |
R&D经费与GDP之比(%) |
预期性 |
1.1 |
0.5* |
二 |
协调发展 | |||
7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
50 |
50* |
8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预期性 |
2.26:1 |
2.24:1 |
9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
5 |
2* |
三 |
绿色发展 | |||
10 |
长江干流云阳段水质标准(类) |
约束性 |
不低于上游来水水质 |
Ⅲ |
11 |
年均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天) |
约束性 |
≥330 |
338 |
1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1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14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
#化学需氧量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2.9 | |
#二氧化硫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25.8 | |
#氨氮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1.2 | |
#氮氧化物 |
约束性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30 | |
15 |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
55 |
58 |
16 |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公顷) |
约束性 |
<【2200】 |
【713.53】 |
四 |
开放发展 | |||
17 |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预期性 |
3000 |
4186 |
18 |
落地资金(亿元) |
预期性 |
120 |
125.5 |
五 |
共享发展 | |||
19 |
减少贫困人口数(万人) |
约束性 |
【6.7】 |
【8.59】 |
20 |
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 |
预期性 |
10.5 |
10.2 |
2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约束性 |
<4 |
<4 |
22 |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
95 |
95.2 |
23 |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
96 |
96.8 |
备注:带【】为5年累计数,带*为预计数。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云阳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处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当前云阳,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对标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体系短板突出,传统产业拉动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尚在起步。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基础设施瓶颈明显,新型城镇化进程总体偏慢,市场潜力和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营商环境仍有差距,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民生保障还需加力,城乡发展仍不平衡,生态环保任务艰巨,教育、卫生、就业、养老、防灾减灾等还存在不少弱项,社会治理有待加强。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力度、综合施策、系统解决。
面向未来,云阳正处于政策机遇叠加期、对外开放发展机遇期、高质量发展黄金期、凝心聚力关键期,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辩证、长远地审视云阳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把云阳未来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把握新发展格局要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潜力等优势,以更大体量更高质量更强能量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放在国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和推动,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北翼节点作用,积极参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同打造三峡城市核心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贡献云阳力量,展现云阳担当。
危与机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形势的剧烈变动往往是格局重塑、优势再造的重要推手,能否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比拼的是眼光、能力与智慧,考验的是信心、韧劲与追求。云阳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动迁人口最多移民大县,高质量脱贫县,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惧险阻、砥砺奋斗,坚定不移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就一定能奋斗出前所未有的新优势!一定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云阳的新气象!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双100双1000”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万开云同城化,实现“五地一支撑”目标,奋力谱写云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新篇章,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发展路径
推动“十四五”时期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基本原则,把“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作为发展路径。
——以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创业就业,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城镇化为重要载体。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加快建设公园城市。
——以市场化为发展手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构建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以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现代化目标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物质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三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县将与全国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到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2035年经济总量较2020年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向开放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区域领先;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工业强县、科技强县、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和健康云阳基本建成,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云阳基本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到那时,一个高品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城市将矗立在巴蜀大地,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云阳将崛起在长江之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四节“十四五”发展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对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充分考虑我县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今后五年,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在三峡城市核心区的支撑作用全面凸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战略节点;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链产品链迈向中高端;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活跃,人力人才支撑有力,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深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型经济迈上更高层级;生态建设取得新作为,“两山论”更加深入,“两化路”更加坚定,上游生态保护更有担当;治理效能取得新提升,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风险和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加快实现“五地一支撑”目标。
——“千亿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等新型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核心产业集群渐次形成、现代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重庆重要的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锚定202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的“双1000亿”目标,到2025年,全县经济总量达到7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科技创新承接地。以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主阵地、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新技术转化承接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全面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创新升级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走在区域前列,渝东北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以上。
——公园城市标杆地。公园城市理念全面深入,森林拥城、水脉贯城、绿廊连城、百园布城的山地特色公园城市体系全面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园城市基本建成,经济品质高、人文品质雅、生态品质美、生活品质优的现代山地城市标杆基本树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5年,“双50”中等城市全面建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城乡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产业协同发展更加紧密,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全面缩小,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城乡和谐共美新画卷,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在国家战略淡水储备、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上展现担当、作出示范,在实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和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95%以上,“一江四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Ⅲ类。
——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三峡城市核心区、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三峡综合交通枢纽、三峡对外开放门户的“两区一枢纽一门户”功能更加凸显,成为三峡库区核心增长极,云阳在万开云同城化的极核功能更加明显、支撑作用更加重要。到2025年,云阳常住人口达到110万人,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中常住人口、市场主体和经济总量的占比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
专栏2 云阳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计量 单位 |
2020年基期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 属性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 |
8.6 |
>8 |
预期性 | |
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23 |
360 |
预期性 |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6.84 |
23 |
预期性 | |
4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万吨 |
40.73 |
≥42 |
约束性 | |
5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
0.029 |
<0.025 |
约束性 | |
一、“千亿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地 | ||||||
6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80 |
800 |
预期性 | |
7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2* |
4.5 |
预期性 | |
8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35 |
预期性 | |
9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42.3* |
50 |
预期性 | |
二、科技创新承接地 | ||||||
10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 |
0.5* |
2.5 |
预期性 | |
11 |
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 |
家 |
7 |
30 |
预期性 | |
12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家 |
11 |
70 |
预期性 | |
13 |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 |
≥10 |
预期性 | |
三、公园城市标杆地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0* |
60 |
预期性 | |
15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7.5 |
23 |
预期性 | |
16 |
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 |
平方米 |
- |
2 |
预期性 | |
17 |
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77.36 |
79.3 |
预期性 | |
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 ||||||
1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 |
10.2 |
9 |
预期性 | |
19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 |
<5.5 |
预期性 | |
20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1.3 |
12 |
约束性 | |
21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个 |
0.3 |
3 |
预期性 | |
22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7 |
3.6 |
预期性 | |
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 | ||||||
2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24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约束性 | |||
25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
26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93 |
≥95 |
约束性 | |
|
其中:空气质量优质天数比率 |
% |
42 |
42.5 |
约束性 | |
27 |
森林覆盖率 |
% |
58 |
60 |
约束性 | |
六、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 | ||||||
28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万元 |
4.8* |
7 |
预期性 | |
29 |
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2.69 |
10 |
预期性 | |
30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100 |
500 |
预期性 |
备注:带【】为五年累计数,带*为预计数
第二篇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加快建成“千亿工业”引领的现代产业集聚地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先进制造业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各类产业深度融合,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链相对完整、供应链相对稳定、价值链相对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第三章 推动千亿工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800亿元,建成重庆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
第一节做强三大工业产业集群
围绕衣食住用等日常消费领域,重点发展中医药生产、绿色食品、广告材料、居家用品等,打造绿色消费品百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产业配套,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装备制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推动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围绕全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和笔电、手机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打造能源电子百亿级产业集群。
专栏3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及重点项目 | |
绿 色 消 费 品 |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粮油、肉制品、调味品、旅游休闲食品等绿色食品产业,中药饮片、中成药、配方颗粒、药食同源保健品等中医药产业,广告材料产业,服装玩具、文体美工用品等服饰玩具产业,实木家具、装饰材料、纸制品、塑料制品等特色轻工产业。 |
重点项目:中药饮片研发及体验中心项目、黄金珠宝产业园项目、水口数智森林小镇健康产业园项目、广告材料产业园项目、红木家具产业园项目、光电产业园项目、教玩具及健康环境系统项目、服饰加工项目、羽绒服加工项目、瓦楞纸项目。 | |
装 备 制 造 |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汽摩零部件、无人机零部件、机械加工、配套模具、内河船舶、中小型游艇、装配式建筑。 |
重点项目: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智能机器人项目、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游艇产业链综合体项目、机械设备及配件加工生产项目、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生产线项目、新材料总部及产业园项目、运动装备科技项目、农业水肥(药)一体化设备制造项目。 | |
能 源 电 子 |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引进发展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电子元器件、电子配件加工。 |
重点项目:剪刀架风力发电场项目、双土等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蓝牙生产线扩建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论证小江抽水蓄能项目。 |
第二节拓展工业园区平台空间
优化全县工业布局,全力构建“1+5+42”1工业发展平台,形成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中小企业集聚区、乡镇楼宇工业园三级协同发展格局。发挥好工业园区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三组团一小镇”存量土地潜能,加快以凤鸣等为重点区域的空间规划,有序推动工业园区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以国土空
图1 工业园区空间规划图
间规划为基础,坚持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群的要求,加快推进江口、南溪、高阳、凤鸣、平安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建设。发挥好各乡镇(街道)闲置楼宇就近创业就业作用,推动楼宇工业蓬勃发展。推动市级工业园区升级硬件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化厂房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生产性、生活性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园区运营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成“智慧园区”。到2025年,工业集中度达到80%,工业园区和5个中小企业集聚区产出强度分别达到467万元/亩、300万元/亩,20亿级、10亿级、5亿级工业乡镇分别达到5个、5个、10个。
第三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稳定可靠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推进“链长制”,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主链”和“链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硬核产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培育一批生态产业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围绕中医药、广告材料、装配式建筑、新型硅材料、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云阳制造”“云阳智造”品牌建设,增强制造业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制造业利润率。推进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推动领军企业达到或超过国际同业标准。支持制造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向前端设计研发和后端售后服务延伸,鼓励服务业围绕重点产品需求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第四章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更好满足制造业升级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一节培育壮大现代金融业
以多元化金融机构、多层次金融市场、多样化金融产品、多路径金融供给、多方位金融对接为方向,抢抓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机遇,积极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充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贸易金融、普惠金融等,鼓励发展“不见面”金融。加大外汇本地结算服务力度。积极引导各类银行按照“一行一主业、一行一支持重点”实行差异化服务。积极推动保险市场向纵深发展,打造有活力、有竞争、有质量、有保障、多元化、多层次保险市场。积极发展新型金融业,强化对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公司的管理,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模式,发展供应链金融等信贷业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到2025年,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第二节加快发展物流经济
优化全县物流基础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区域支撑作用的综合物流枢纽园区,加快构建市级一级物流节点。打造以专业市场物流园、边贸市场、交通道口为重点的区域性商品批发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构筑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社区)为末端的三级城乡配送体系,打通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和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实现快递“村村通”。升级商贸与电商物流服务系统,完善各类市场物流设施配套,推进商贸物流线上线下联动。建设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完善冷链设施层级和网络布局,延伸冷链物流产业链。推动物流设施数字化升级,发展智慧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专业物流,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和公共云仓建设,推广共同配送、仓配一体化等新模式。培育发展专业化、精细化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物流平台建设。建设港口商贸物流园区(云阳综合性公共配送中心)、巴阳综合物流园区、商贸仓储物流园区、智慧冷链物流园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分拣中心,实施智能快件箱建设项目;建设柑橘大中型集散中心20个;实施渝东北农产品市场物流冷链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云阳县柑橘加工冷链物流电商中心。 城乡配送体系建设。云阳县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江口南溪、普安龙角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城市末端公共取送点、农村乡镇和村级电商快递物流服务站。 专业市场建设。建设高铁新城现代汽车服务产业园、渝东北农产品集散中心、基础建材专业市场、小商品交易市场、五金机电汽摩饰品配件交易市场、道地中药材交易中心、二手汽车交易市场。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推进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合理布局和改造提升城区农贸市场。 |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航运业
发挥长江通道作用和“一江四河”水系优势,加强与万州港联动发展,创新航运服务合作,规划建设长江航运产业园,打造长江航运产业集聚区。加强水上航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一港五区一平台”航运基础设施体系。开展锚地规范化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船舶维修、游轮游艇经济、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新业态。建设长江航运信息平台,引导航运企业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骨干航运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航运产业,塑造“云阳航运”品牌。到2025年,力争全县航运总产值达到50亿元。
第四节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培育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设计+”新业态。依托广告材料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制作服务业。加快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环保、信用信息等专业中介服务,积极引进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在云阳设立分公司。支持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建设公益性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鼓励机构多领域取得资质认证。培育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第五节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转型升级商贸服务业。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型,打造特色餐饮区域品牌。优化城乡共同配送体系,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鼓励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零售,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建设保税商品展示交易暨进口商品专业市场平台,丰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种类。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以上。
升级发展电子商务。发挥三级农村电商体系作用,推动电商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全产业链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一批电商示范乡镇、农业电商产业园、工业电商基地、服务业电商集聚区。依托云阳商务云数据中心和产品流通溯源系统建设,抢抓跨境电商和渝东北快递直发机遇,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发展直播带货新模式,实现“村村有主播、乡乡有网红、县域有大V、行业全覆盖”,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升级版)综合示范县。
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建设渝东北区域性会展中心,配套完善周边区域交通、物流、餐饮、住宿和娱乐等设施,策划举办以特色产品、美食、家居建材、汽车、文化交流为核心的区域特色专业会展,积极申办大型会议和展览活动,探索打造线上智慧展会。加快培育本地会展品牌,高水平创办三峡健康产业博览会,打造成渝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多元化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发展连锁化、专业化托育托幼机构,丰富普惠性和多元化托育托幼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培育引进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机构。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第五章 提质增效现代农业
坚持产业融合化、园区景区化、乡村旅游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型向提质增效型转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强做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一节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强化耕地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坚决制止耕地抛荒撂荒。统筹整合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整村整乡(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和改造更新机制。突出抓好耕地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落实产粮奖励政策,加大种粮大户补贴力度。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到2025年,确保全县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142.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42万吨以上。
第二节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柑橘等经果林、菊花等中药材、生猪三大主导产业,适度发展蚕桑、花椒、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以菊花为主的中药材、以花椒为主的调味品、以生猪牛羊水产养殖为主的生态养殖、以绿色有机为主的优质粮油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到2025年,全县柑橘种植规模达到35万亩,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5万亩,打造100亿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农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专栏5生猪全产业链重点项目 良种繁育。打造2个以上市级育种基地,年繁育种猪1万头。 基地建设。以正邦集团为龙头,建设栖霞、江口、双土、平安、凤鸣、云安、巴阳、南溪、红狮、高阳1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 饲料加工。配套建设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的畜禽饲料生产基地。 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一基地一模式”分类建设有机肥加工厂或生物发酵设施,力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 猪肉精深加工。加快建成年加工生猪100万头的猪肉精深加工生产线,构建生鲜产品、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熏烤制品、干肉制品、肠类制品、成型火腿、肉类罐头等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健全猪肉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搭建产销冷链物流平台,布局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加速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生猪交易。建设渝东北生猪交易市场。 |
第三节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广先进适用的山地农机具,发展智慧农机,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大力开展水稻、油菜、柑橘等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探索畜禽水产、果园、菜园和茶园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打造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集成示范工程。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
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蔬菜、柑橘、中药材标准园和
专栏6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千年良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开展耕地宜机化整治3万亩,实施国土综合整治13.5万亩。 “五大”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柑橘产业。推进400个柑橘标准园建设,新发展柑橘面积5万亩、提质增效15万亩,建成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优质脐橙示范基地。 中药材产业。新发展中药材面积6万亩,加快推进4000亩天麻基地、5000亩菊花种植基地建设,打造100个中药材种植园,创建5个道地中药材标准园,建成成渝地区道地中药材产业集聚示范区。 调味品产业。重点发展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调味品原料种植,打造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1.5万亩、花椒0.9万亩,全县调味品原料种植总面积稳定在6万亩,建成重庆调味品优质原材料供应地。 生态养殖产业。推进“生猪(牛、羊)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优质商品猪(牛、羊)养殖-屠宰加工-市场开发”为一体的现代畜牧特色产业链建设,创建国家级“抗旱王”肉牛核心育种场,打造西部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区。改造1万亩水产养殖池。 粮油产业。重点发展优质水稻、高粱、马铃薯、油菜等特色粮油作物,打造15万亩优质水稻、15万亩优质马铃薯、10万亩优质油菜和1万亩优质酿酒高粱示范片,建设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建成市级中高山优质粮油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程。重点打造水果加工、中药材加工、调味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油加工、蔬菜(食用菌)加工产业链,建设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设凤鸣、普安、江口、红狮等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涉农村(社区)建成1个以上500亩左右的农业示范园。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推进盘龙—凤鸣特色休闲观光走廊建设项目,建设上坝锣鼓宕、泥溪农耕故土园、三峡阳菊生态农业园、凤鸣花千谷、凤鸣多集合庄园、农坝乌天麻生态旅游园、云安十里精品水果园、南溪绿岛度假山庄、水口石佛山农业观光园、平安麓园、桑坪黑松林、盘龙牛丫头、巴阳枇杷园、人和柑橘园、洞鹿坝、蔈草俊城寨等乡村旅游项目。提档升级盘龙四季采摘节、栖霞油菜花节、巴阳枇杷节、云安梨花节、上坝露营节、双土映山红节、耀灵林原风情节、新津龙舟赛、清水女儿会、宝坪红高粱节、泥溪农耕文化节等乡村旅游节会活动。 |
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壮大企业产品品牌规模,重点打造云阳红橙、三峡阳菊等农产品品牌,做响“天生云阳”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到2025年,全县市级名牌农产品达到25个,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0个。
第四节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产业融合化。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建设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构建覆盖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冷链物流体系,力争全县冷链仓库规模达到10万立方米。加强农商互联,提高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推动园区景区化。加快建成一批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市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典范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加快乡村旅游化。多元化开发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持续举办系列乡村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乡村旅游示范村。合理开发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和群众自住房,打造具有三峡风情、历史记忆、乡愁氛围的特色巴渝民宿。到2025年,建成4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
第六章 壮大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产业
围绕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三大新产业,加快育主体、建链条、促融合,培育全县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做优全域大旅游产业
用好“生态”“人文”两个宝贝,加快构建旅游线路全域、旅游产品全季、旅游环境全优的大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旅游人均消费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亿元。
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集中精力打造世界恐龙之都、天下龙缸、张飞庙、三峡梯城、环湖绿道“五张名片”,构建水陆交通为轴线、“五张名片”为铆点、其它重点文旅项目为串联点的“景区+城镇+水陆景观”网络。推动龙缸景区由自然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型景区转型升级,建设清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打造张飞庙文化旅游集聚区,彩云梯步行街、云阳天地旅游综合体。坚持城区按景区打造,一体规划建设三峡梯城景区和城市发展。推动磐石城保护性开发,持续推进环湖绿道拓展项目建设及沿线景点提升。科学开发利用世界级恐龙化石群遗址,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级侏罗纪恐龙公园,打造世界恐龙之都。加强A级景区、星级饭店培育,力争2025年全县A级景区、星级饭店达到100个A、100颗星。
专栏7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清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扩容升级龙缸景区,打造休闲旅游地产、特色度假小镇、酒店、特色街区、民俗街区,完成度假区道路、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张飞庙创5A级景区。推进张飞庙景区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三国文化体验馆,打造三国文化灯光秀。 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恐龙馆、遗址馆、恐龙与气候体验馆、游客中心、研学中心等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一期项目,建成世界级侏罗纪恐龙公园。 4A级景区建设。打造三峡梯城、锣鼓宕、歧山草原、环湖绿道、一级博物馆5个4A级景区。 3A级景区建设。打造三峡阳菊生态农业园、香盟•花千谷、绿岛景区、映山红公园、石佛山农业园、多集合庄园、彭氏宗祠、文峰塔、农坝爱情花谷、中洲健康岛10个国家3A级景区。 五星级饭店建设。升级打造两江假日酒店,引进两家以上五星级饭店。 四星级饭店建设。打造三峡风大酒店、蓝湾丽呈酒店、麓枫酒店、江来明宇尚雅酒店等四星级饭店。 融合项目。建设盘龙休闲健康产业示范区,实施渝东北通航悠闲旅游核心区项目、清水湖景区旅游设施完善项目、天池公园项目、长滩河漂流项目、无量山景区项目、云安古镇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开发项目、农坝镇红色文化资源提档升级项目、栖霞宫市级森林公园暨道教文化体验项目、狐狸坝云顶体育部落项目、刘家坝袁家山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张家村龙溪古地建设项目、三峡科技美镇项目、彩云梯步行街旅游综合体项目、云阳天地旅游综合体等融合项目。 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N个系统”(全域智慧旅游云大数据中心;旅游产业监测平台、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旅游营销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舆情监测系统、投诉咨询系统等);云阳旅游集散中心,龙普新区配套项目、龙凤台及游客服务中心、龙普旅游集散中心、清水旅游分散中心。 |
丰富旅游业态。推动“快进慢出、快旅慢游”,变过境游为过夜游,提升人均旅游消费水平。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乡村民俗等元素,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动城旅、农旅、商旅、工旅、学旅、康旅等多元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气候养生、低空旅游、休闲度假等新业态,促进“观光游”向“体验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发展大众旅游。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补齐配套服务短板,优化景区交通条件,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集散功能建设,打造渝东北川东北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实施智慧旅游工程,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平台、N个系统”,实现“一机畅游、一网通管”。大力实施旅游数字营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智慧营销方式,唱响“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云阳礼好”旅游品牌。
第二节培育大健康产业
围绕“食品药品用品、养老养身养心”,打造以康养旅游为突破、康养服务为核心、康养农业和康养制造为支撑、康养地产和康养体育为抓手的全康体系,高水平建设“三峡健康城”,建成全市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中医药产业链,发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配方颗粒、药食同源保健品研发加工等产业,打造从原料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健全健康养老产业链,大力发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生态养老、康复养老,全面构建养生与养心相结合、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日常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创建“重庆市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成全市一流健康休闲养老示范基地。培育医美产业链,发展以外科整形、中医美容、妇幼保健医学美容为主的医美产业。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打造避世养心游目的地,发展生态田园游流量增长点,建设一批森林旅游康养度假基地、休闲避暑基地。大力发展康养体育,打造智慧健康公园,发展山水林田运动产业,推动盘龙休闲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发展康养农业,扶持壮大天然土特产品,做大盘强现有有机农产品,大力开发药食同源保健品,探索农业与旅游、科教、康养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绿色健康食品供给地,建成渝东北健康农产品供给标杆县。发展康养制造,引进培育户外用品、康复器具、医用耗材等产业,建设康复辅助产业园。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第三节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围绕“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水平、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水平”三大目标,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产值达200亿元,成为区县级大数据智能化标杆城市。
加快数字产业化。加快水口数智森林小镇建设,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T3+区域数据中心,积极争取重庆市政务数据灾备中心,逐步拓展数据中心体量,建设服务辐射渝东北的双活数据中心;依托华为“鲲鹏”产业云升级,集中打造企业云、行业云,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大力发展数据标注与审核产业,支持企业研发数据标注工具及软件,打造全国数据处理加工高地,唱响“数据加工找云阳”品牌,积极发展互联网内容审核产业,建设内容审核基地。
加快产业数字化。稳步推动“数字+工业”,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持续推进“机器换人”行动,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争创一批数字车间,培育一批“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推动“数字+农业”,加强“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建设全国面业大数据中心,发展面业总部经济。推动“数字+服务业”,围绕“住业游乐购”,打造本地化集成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市场、智慧家居,全力打造智慧云阳。
强化数字化治理。深入实施“云长制”,全面落实管云、管数、管用。统筹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实现“一网通管”“一网通办”“一网通治”,提升城市运营、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用通”,完善全县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打通国家、市、县三级数据通道。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专栏8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 数智森林小镇建设。建设产业园、山地公园、绿地景观、水系景观、配套路网、商业街。深入推广“住业游乐购”智能化全场景应用,构建数智森林小镇多元化市场体系,打造以产带城、以城促游、以游促融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 特色数据平台建设。建设全国中药材数据中心、库区生态农业数据中心、三峡文旅数据中心、全国面业大数据中心、重庆市数据异地灾备中心、云阳产业云、政府大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平台二期、5G展厅研学基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智能中枢、城区智慧城管中心、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数据服务产业平台。 |
第七章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
坚持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微共抓,把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加强各类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一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坚持招商引资和大众创业并举,外引新量和内生增量并重,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扩增规模、提增质量“双增”行动,提升企业占比,力争2025年全县市场主体达到13万户,其中企业达到3.5万户,持续正常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达5000户以上,5年以上的企业达14000户以上。
围绕“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孵化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引导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上规上市”。到2025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户、限上商贸企业达到600户、资质建筑房地产企业达到15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200户、规上文旅企业超过50户、规上物流企业达到10户,新增上市公司3家。
第二节精细精准招商引资
突出以制造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同步,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措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选准方向、找准对象、用准方法、精准施策,科学建立“项目基础库、目标企业库、项目进度库”。坚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商会、协会、展会、在外成功人士等平台资源和大数据信息资源,创新多元化招商模式。理顺招商服务职能,创新招商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高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依托现有优质资源引入更多优势资源,实现引项目与引理念相统一、引资金与引人才相协调、引产业与引市场相同步。到2025年,招引世界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各5家以上。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成科技创新承接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围绕“科学科技科普”,深入实施科技兴云、人才强云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建成科技创新承接地。
第八章 推动高新区建设
以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构建规模合理、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园区平台。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和组织保障,加快构建区域特色突出的产业链,提升工业增加值、工业集中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和辐射带动能力。建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布局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或分支机构,培育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科技实业家,主动承接市级及以上重大专项或重点项目研发,加快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球创新交流与合作,培育外向型产业集群基础。到2025年,拥有市级以上专业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30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服务机构或分支机构30个以上,引进法人化研发机构6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总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25%以上,建成市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第九章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主体的统筹联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搭建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全面集聚创新要素,促进创新成果在云阳加速转化。
第一节搭建创新平台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高质量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需要,加快建设新型创新平台体系。整合政府资源、融合社会力量,加快引进集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合作共建高校分院、博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科研平台。加快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自主设立研发机构,联合组建创新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引进法人化研发机构,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新产品和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增强产业竞争力。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需求,推动建立十大创新联盟,全面提高科技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强化与市级部门对接,争取在云阳设立市级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平台。推进协同开放创新,积极开展万开云等跨区域合作,推动三地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团队,共同承接国家级、市级重大科研项目。
专栏9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产学研平台建设。组建公园城市研究机构、恐龙科考研学院,争取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设立古生物研究所。 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科研平台建设。推动云海药业渝东北检验检测中心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三峡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和博士工作站,争取市中药研究院在云阳设立分院,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筹建全国首个“库区生态监控大数据系统”。 前沿科技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支持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或牵头组建“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建设“云阳恐龙数智化科普基地”,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 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设装备制造、现代中药、新材料、能源电子等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十大创新联盟建设。推动建立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创新联盟、三峡中医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告新材料研发创新联盟、现代装配式建筑研发创新联盟、大数据技术研发创新联盟、内河航运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医学健康研发创新联盟、草食牲畜科研创新联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创新联盟、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联盟。 |
第二节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大对高质量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支持,鼓励持续创新、精益创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创业企业集聚发展,壮大创新创业生态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促进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加快做大创新体量、做强创新能力、做高创新水平。支持科技型创业企业加强特色产学研衔接及转化,积极导入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面向产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创新主体联合市场主体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协作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到2025年,创建市级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
第三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职能职责,加快培育发展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争取设立市级科技服务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打造一批助推产业发展的市级以上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完善产业企业孵化链,促进孵化平台、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互动协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延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争取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在云阳建立分支机构,提供科技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到2025年,全县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2家以上,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1个,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3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00件以上。
第十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推进“六个专项行动”2,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
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紧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中端人才、基础性人才“高中基”全覆盖。实施本土人才引进培育专项行动,建好用好云阳籍外出优秀人才、优秀大学生资源库,大力回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实施“梯城英才”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造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推出“一重点产业集群一人才政策”,不断壮大产业急需紧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推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实施人才发展平台提质专项行动,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市级技能专家、企业首席专家等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实施人才协同发展专项行动,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发展区域协同、人才培育区域互派、企业学校区域共建、人才服务区域共享。
第二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和就业中介服务,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制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点培育品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骨干劳务经纪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高端人才、院校毕业生等人力资源开发,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引进。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大对失业人员、农民工、贫困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探索建立万开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发挥联盟作用,强化用工统筹,指导企业开展人力资源错峰调剂,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第三节优化人才生态
围绕“近悦远来”,实施人才生态优化专项行动,营造重视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健全激励各类人才在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举措,构建完善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针对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定期评选一批重点领域优秀人才,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完善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深化落实人才服务证制度,探索建立县内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加大人才住房落户、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力度。
第十一章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发经费多渠道投入机制,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一节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并落实研发平台建设、创新载体引进、重大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人员激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各项奖补政策,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打造“双创”升级版。
第二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推动设立县级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探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允许科研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专职、兼职开展创新活动并取得合法报酬,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建立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制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执法司法保护机制。
第三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创新优惠激励政策。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科技保险等业务,建立知识信用价值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企业认定的科技研发投入资金给予补贴,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后补助”,用好产业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作用,引导银行、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保险、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积极争取天使投资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子基金,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开发重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积极申报重大发明专利。到2025年,全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新增商标500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2件,培育专利500件以上。
第十二章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持续开展“科技活动周”“青少年创新创业大赛”“产业云沙龙”“技能大赛”“企业家论坛”“工匠大师”评选等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科技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着力营造“日日创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创新氛围,积极培育崇尚创新、海纳百川、厚待包容的创新文化。深入推进“五个一”创业工程3,健全创业指导服务机制,提升大众创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加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加快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鼓励全县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推进万开云创新生态圈建设,吸引骨干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入驻,打造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主体高效协作、资源有序流动、政策激励相容、活力竞相迸发的创新生态。
第四篇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建成公园城市标杆地
突出“江城”“山城”特质和公园城市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园城市,加快建成公园城市标杆地。
第十三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突出核心区域带动和节点区域联动,围绕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管控,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协调、集聚融合、全域协同的“一心两极三片”城乡空间格局,持续释放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优化效应。
图2 云阳县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图
第一节做强县城引领核心
以双江、青龙、人和、盘龙四个街道和黄石、水口、凤鸣、巴阳四个镇为主要承载区,积极发挥三峡城市核心区支撑作用,构建以县城为引领,沿长江向西与万州区相向发展,巴阳—人和组团与万州大周、小周联动发展,盘龙—凤鸣组团与万州江南新区联动发展,建设全县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高品质生活的集聚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加快县城提质扩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成“双50”中等城市,做好生态留白、战略留白,积极谋划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双100”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万开云重要的绿色工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和长江航运产业集聚区、渝东北区域数据中心、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山水相融特色江城。
第二节打造南北两极支撑
“江口—南溪”北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增长极。以江龙高速、巫云开高速为纽带,按照“布局互融、产业互动、功能互补、协同互促”的一体化思路,重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全县经济发展副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融合发展新动力,加快塑造协同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与县城引领核心协作互动新局面,打造云阳千亿工业重要支撑地、公园城市拓展示范地、现代商贸物流区域集散地、产业融合发展标杆地、北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龙角—普安”南部文旅融合发展增长极。以江龙高速、沿江南线万州至巫山高速和磨刀溪为纽带,按照“文旅+”“+文旅”思路,推动龙角、普安一体化相向发展,加快形成全县经济发展南部中心,促进文旅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恐龙化石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柑橘、中药材等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休闲旅游、研学科考、康养度假、观光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文创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生态绿色产业,打造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普安恐龙文旅小镇、龙角旅游服务小镇,建设南部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农旅融合绿色发展先行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南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第三节推动三片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通道优势,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三大片区乡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禀赋,采取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向“一心两极”集聚发展,支持平安—养鹿、高阳—双龙—渠马、路阳—后叶—农坝组团式推动西北片区协同发展,支持栖霞—云阳—云安、红狮—洞鹿—龙洞、双土—桑坪—大阳—石门、沙市—鱼泉—上坝组团式推动东北片区绿色发展,支持宝坪—新津、清水—蔈草—泥溪—耀灵—外郎、故陵—堰坪组团式推动江南片区融合发展。
第十四章 加快公园城市建设
坚持“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按照核心区、拓展层、辐射层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
第一节建成公园城市核心区
重点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轴线,推进城市公园化,促进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加快实施“东拓北扩西进南跨”城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公园城市核心区建设“十大行动”,着力建设现代绿色产业基地,切实筑牢“两江三山一岭一带”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论证城市“三环”建设,加快建成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双50”中等城市,迈向“双100”大城市,构建城市发展能级、综合竞争能级、区域辐射能级全面彰显的公园城市核心区。
专栏10公园城市核心区建设十大行动 城市公园行动。建成寨子梁、马槽梁、轿顶山、沙帽梁(云盘岭)城市综合性公园,天池郊野公园、平安寨公园、复兴儿童主题公园、体育公园、气象公园、张飞庙文化公园、复兴郊野公园、盘龙田园综合体、四十八槽森林公园等大型公园,改扩建天宫公园、伴江公园,建设穆龙山、盘龙山、九龙、阳凤等郊野公园,新建一批社区公园、街景公园、口袋公园、社区广场、邻里广场。 城市阳台行动。实施濒临江河、山脊坡顶区域绿化美化20万平方米,修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观景平台15个,与慢行步道和绿色通廊联结,构建“可亲水、可观山、可休憩、可玩乐”的城市视线通廊。 城市家具行动。新建城市公厕10座、停车场10处,实施城市楼宇灯饰改造工程、城区景观灯饰改造工程、城区路灯改造工程、城区人行道综合改造工程、城区车行道“白改黑”及养护工程、停车综合楼工程,建设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临时停靠点。 城市驿站行动。设置街面警务站20座、劳动者港湾30个,新建21个便民服务中心,改扩建不达标便民服务中心,新开发小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城市绿道行动。以环湖绿道、龙脊岭、人字梯为主脉,城市梯道、小区步道、游园道路为经络,加快建设盘龙南滨路、陈家溪二期、盐厂至黄石高铁新城等绿道10公里,有序推进环湖绿道沿两江四岸向云阳镇、高阳镇、巴阳镇延伸;新建城区慢行绿道20公里,连通所有居民小区公园广场。 城市水系行动。加快推进洞青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网建设、水系整治、亲水平台打造,新建引水渠堰20公里,在龙脊岭文化长廊等区域建设亲水平台20个,与长江、澎溪河及其它城市水体构建城与水同行、水与城共融的水生态和水景观体系。 城市洁净行动。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整治,加快城市保洁机械化、精细化,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2座。加快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实施黄石高铁新城排洪涵工程、长江干支流漂浮物清理及处置工程。 城市修复行动。开展高铁站周边居民楼改造,完善老旧小区便民服务设施;实施黄石南桥头拆危整治。推进青龙、双江等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区10个;提档升级人行道、车行道10万平方米。 城市智慧行动。建设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三个平台、N个业务子系统、2个支撑系统,推行城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态势“一屏通览”、融合智慧调度“一键联动”,建设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完成城区智慧停车升级改造工程,研究环湖绿道设施设备“一键开关”“夜间模式”“节日模式”。实施规划展览馆智能化改造提升。 城市文化行动。深度挖掘城市人文历史文化,以文化元素丰富城市内涵,推进一级博物馆建设,打造一批三国文化、巴渝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广场,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脉。研究制定云阳城市标识。持续开展全民素质提升行动。 *乡镇集镇和农村聚居点可参照核心区因地制宜实施十大行动。 |
第二节打造公园城市拓展层
按照统筹协同、合理配置、集约高效、产业互补的原则,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支持乡镇集镇和人口集聚区建设公园城市重要节点,落实“山川是胜景,田野是景观,乡村是景区”目标,建设好城镇中心公园、生活型郊野公园等城郊休闲场所,打造好农业公园、休闲民宿等乡村生态产业基地,形成一地一特色的乡村风貌,切实增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功能,打造城乡产业互补、生活互利、生态互助、独具特色的公园城市拓展层。
第三节构建公园城市辐射层
按照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分类指导、特色彰显的原则,支持自然村立足资源禀赋,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全面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村落,打造兼具休闲与旅游服务的特色乡村游园,配套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庭园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辐射层。
第四节靓化公园城市门厅
按照“入境见景、停车入景、泊岸进景”的理念,突出生态、人文两大主题,融入龙缸、恐龙、梯城三大元素,丰富公园文化、移民文化、三国文化、岩盐文化四大内涵,加快实施公园城市门厅“五园行动”,增强城市有形景致和无形内涵,分类按3—5星级标准将高铁站、高速路口、国省道口、旅游港、高速服务区等城市门厅打造为彰显山地公园城市特质的文化地标,构建公园城市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第十五章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使更多群众享有安全、健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提升城市居住品位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引导和管控,系统推进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强化江河岸线管控,塑造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彰显文脉的城市空间形态,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推进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建设以智能化为引领的未来社区。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建设,增强城镇防洪排涝、火灾防控、人民防空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升级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统筹产业园区、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建设,彰显公园城市独特魅力。
第二节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坚持“城市按照景区打造、城区当客厅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推行“马路办公”,构建“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近者悦远者来”美好画卷。开展市政设施品质和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提升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完善城市照明技术标准体系,营造立体山水都市夜景。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智”理体系。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合理调节停车需求。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县城和中心城镇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推进“四街四镇”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开展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示范建设,加快完善城市管理精准感知网,实现城市重要公用设施在线监测预警率、隐患整治率100%。
第三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管控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优化土地供应,在科学确定全县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和年度用地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坚决打击“囤地不建”行为。严格落实房屋预售制度,切实规范商品房住宅预售行为。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措施,继续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依法严厉打击投机炒房行为。
第五篇 坚持城乡区域和谐共美
加快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第十六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为目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激励力度。实行居住证登记制度,完善居住证功能,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健全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建立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第二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扩大政府债券用于农村发展规模,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依法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鼓励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支持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
第三节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丰富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土地经营权放活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功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同权。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升农村资源、资产运营效能,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三社”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第十七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节推动城乡一体规划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成片开发方案。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发挥乡村多功能性,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以“一江四河”水系、高速公路和重要省道县道等为支撑,着力发展通道经济、道口经济,构建“7+N”经济廊带,提升乡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强化政策激励,规范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打造城乡协同发展支撑平台,培育巴阳、故陵、龙洞、新津、盘龙、云阳、普安、云安等一批示范性的“江城”“江村”精品特色小镇。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为导向,分类推进村庄发展。持续推进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进一步改善移民安置区生产条件,提高移民生活质量。
专栏12“7+N”经济廊带 七大经济走廊 沿江经济走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沪蓉高速为北线,以沿江南线万州至巫山高速为南线,立足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副枢纽,开展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促进资源整合融合,共建世界级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着力打造覆盖巴阳、人和、双江、青龙、盘龙、栖霞、凤鸣、云阳、宝坪、新津、红狮、故陵、龙洞等13个乡镇(街道)的沿江经济走廊,构建东西向经济大动脉。 江龙高速经济走廊。以江龙高速为主轴,突出道口经济业态,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绿色消费品工业、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打造覆盖江口、南溪、沙市、双龙、黄石、双江、青龙、水口、凤鸣、宝坪、龙角、清水等12个乡镇(街道)的通道经济走廊,构建南北向经济大动脉。 高山生态经济走廊。以省道S504为廊道,以高山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重点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着力打造覆盖龙洞、红狮、洞鹿、石门、大阳、双土、桑坪、沙市、上坝等9个乡镇的高山生态经济走廊,构建东北向经济动脉。 小江生态经济走廊。以澎溪河为廊道,与开州融合互动,加强产业协同,突出生态湿地保护和区域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覆盖双江、人和、黄石、高阳、平安、渠马、养鹿、双龙等8个乡镇(街道)的小江生态经济走廊,构建西北向经济动脉。 汤溪河生态经济走廊。以汤溪河为廊道,以产业融合为主导,重点发展集镇商贸、楼宇工业、亲水旅游,着力打造覆盖云阳、栖霞、云安、南溪、江口、鱼泉、沙市、路阳、后叶、农坝等10个乡镇的汤溪河生态经济走廊,构建北向经济动脉。 磨刀溪文旅经济走廊。以磨刀溪为廊道,以文旅融合为主导,重点发展文旅小镇、民宿村落、研学科考,着力打造覆盖新津、宝坪、普安、龙角、凤鸣、外郎、泥溪、耀灵等8个乡镇的磨刀溪文旅经济走廊,构建西南向经济动脉。 长滩河生态经济走廊。以长滩河为廊道,以特色边贸为主导,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边贸物流,着力打造覆盖故陵、堰坪、蔈草、清水等4个乡镇的长滩河生态经济走廊,构建南向经济动脉。 N个经济廊带 支持各乡镇(街道)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联动周边打造链条式、循环式特色经济廊带,推动区域集聚协同发展。 |
第二节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人口集聚区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铁、高速公路更多地服务乡村,实施县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行政村双车道工程,实现建制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达100%、村民小组通畅率100%。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乡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农民素质。强化乡村人才支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三节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把乡村建成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短板,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大力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集中连片改造。
专栏13乡村建设重大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建制村“单改双”公路工程500公里,实施村民小组通畅工程1000公里。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2名执业(助理)医师;每年开展送流动文化进基层不少于600场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农村改厕1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10座;改造现有44座村庄污水处理厂,新建垃圾压缩中转站2座,建成8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整治农村“蓝棚顶”;实施650亩村庄绿化,建设75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成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和20个美丽宜居村,推动行政村常态开展“清洁户”评选全覆盖。 农村人才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100人、农村实用人才2万人,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的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星创天地2个以上。 乡村文化建设。建设2个乡村文化示范乡镇和15个乡村文化示范村,打造15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乡情陈列馆15个。 |
第十八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考核机制有效衔接,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举措有效衔接,从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聚焦1—2项乡村振兴重大示范工程、2个县级示范街镇、10个县级单项示范村、100个乡镇级整体推进村,重点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脱贫群众培训引导,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六篇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地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
第十九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云阳。
第一节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协调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强化总体谋划,加快构建以长江、澎溪河、汤溪河、磨刀溪、长滩河等“一江四河”为脉络,云峰山、岐耀山、杉木尖山、无量山“四大山系”为骨架,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以点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点,以绿色城镇为节点,以交通廊道、城市绿地为补充的生态空间格局,构筑保障全域生态安全和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绿色本底。科学合理利用生态空间资源,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遵循环境工程“三同时”制度,确保生态空间更加优化、合理。
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保护重要山体生态廊道,建立“四山”及铁峰山、穆龙山、盘龙山、龙脊岭等重要山体保护名录。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保护天然林,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机制,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保护水系生态廊道,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加强“一江四河”等重点河流、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强化长江岸线管控。落实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强化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推进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有序搬迁,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区。强化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建立禁捕长效机制,增强水生生物多样性。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与保护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和信息网络平台,提高全域生物多样性水平以及管护能力。
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开展全域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经济林扩容增量等全域国土绿化提升重点工程,建立“我为祖国植10棵树”国土绿化长效机制,种好高速、高铁、澎溪河、磨刀溪等沿线景观林带,中低山柑橘、中药材产业林带,高山生态林带,切实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打造长江流域生态廊道示范带,力争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澎溪河水生态调节工程等一批生态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矿山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加强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消落带治理,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专栏14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重点项目 全域国土绿化提升。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良种油桐基地扩建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农村“四旁”植树工程、森林抚育工程、森林保险工程、公益林管护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实施退化天然林修复工程、平安寨山地生态修复工程、黄连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水土流失监测信息化建设工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旧县坪滑坡治理工程、出水岩滑坡群治理工程、毛台湾治理工程、高阳青术村滑坡治理工程、黄草坡滑坡治理工程、红瓦屋滑坡治理工程、朱家塝去家岩滑坡群治理工程、蔡家坝滑坡治理工程、郎家村滑坡治理工程、耀灵集镇治理工程、外郎集镇治理工程。 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启动澎溪河、汤溪河、磨刀溪、长滩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在澎溪河高阳段试点动植物立体生态修复;启动小江河口消落带生态修复试点。 生态防洪工程。实施磨刀溪生态调节坝工程,南溪河、车家坝河、汤溪河等河堤整治工程,江口镇团滩河沿岸库岸整治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工程。 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珍稀名木古树保护及复壮、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及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森林和湿地资源动态监测。 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在澎溪河高阳段成立“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水生态和水华防治科研基地”;以高山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为重点,在清水草场污水处理厂成立“三峡库区高山植被演替观测研究站”;建成生态科研基地2个。 |
第二十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云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建成国家气候宜居城市。
第一节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突出建筑、工业、交通、生活“四大污染源”治理,强化管控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施扬尘污染源“红黄绿”分类管控,建设扬尘控制示范工地、示范道路。开展“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降低煤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强化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深化城市货运车、高排放车辆限行措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油品质量联合监督。严格控制生活污染,推动实施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推进大气污染源协同治理,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协同监管,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稳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质天数,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
第二节改善水环境质量
完善水体监测网络,建立健全上下游水环境联防联控、水质信息共享和异常响应机制。深化重点领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清漂专用码头,持续开展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清漂、清浮,加强船舶废弃物收集处置,推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大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前端深化处理全覆盖和雨污分流升级改造,确保长江干流及四条主要支流水质稳定保持在II—III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加强断面数值监测预警。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力争2025年城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0%。
第三节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处理
以矿山企业、受污染耕地、受污染建设用地和地下水为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普查和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大力推行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工矿企业源头预防和工业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镇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加强塑料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强化再生资源利用,建设“无废城市”。
第四节防治噪声污染
强化源头控制,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有效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严格执行噪声防护标准,完善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网,积极创建“安静居住小区”。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强化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扩大交通噪声禁鸣区范围,完善禁鸣标志。加强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严格工业企业噪声排污许可和夜间建筑施工审批。
第五节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统筹考虑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生态环境风险要素,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实施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
专栏15生态环境重点工程 大气环境治理。开展餐饮油烟排放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增电动汽车充电桩500个、充电站5座。 水环境治理。实施县城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县污水处理厂迁建项目,新建数智森林小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乡镇污水厂9个;新建云阳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开展苦草沱、梅峰水库2个城市水源地和6个“万人千吨”乡镇集中式水源地不达标整治、规范化建设。建设清漂码头。 土壤环境治理。实施建筑、餐厨等垃圾综合处理场工程,县第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封场及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农村环境治理。建成农业面源污染信息数据库。 环境风险防范。完善危险废物储运体系,实施应急处置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
第二十一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把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价值,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云阳贡献。
第一节建设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守产业准入底线,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建设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培育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把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资源交易和融资,实现绿色资源资本化,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新路径。
第二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打造绿色科技住宅。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统筹布局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促进绿色消费。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无纸化、绿色办公。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第三节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云阳,不断优化“三生”空间,在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上作出示范。以流域为单元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模式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为国家战略淡水储备、三峡库区水土保持作出示范。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推行工业领域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市场综合服务模式,为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作出示范。推动清水、蔈草、泥溪、耀灵4个乡镇创建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2处,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
第二十二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落实能效标识制度,推进重点产业能效改造提升,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
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有序增加地票、城乡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流量指标,统筹保障建设用地供给。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管理体制。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农村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目标考核。
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建材、造纸等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降低15%。
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全面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绿色建材生产循环发展,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使用再制造产品。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升级,打造静脉产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第二十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完善政策支撑,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举措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全面落实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林票交易制度。
第二节健全现代化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完善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开展环境治理托管试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第七篇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成为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同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加快成为三峡城市核心区重要支撑。
第二十四章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以提升内畅外联水平为导向,统筹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联动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高速化水平,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构建外捷内畅综合立体交通网
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打通对外大通道,畅通对内大循环,不断提升交通供给和服务水平。
打通多向对外大通道。主动融入国家及区域骨干交通网络,畅通对外联系立体通道,提升对内交通速度,加快建成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副枢纽。加快构建“三横一纵两循环”高速路网、“一高一普两货三环”铁路路网,进一步畅通陆上对外大通道。加快构建“一港五区一平台”水运体系,加快建成现代化复兴港,全面融入长江上游港口联盟,联合万州港形成渝东
图3 云阳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图
北水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推进云阳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实现航空基础设施零突破,构建“一心多点”通用航空体系。科学规划云阳至万州、开州浦里新区通道。到2025年,全面构建起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三峡库区综合交通副枢纽,实现“1小时重庆、2小时成都武汉、6小时北上广”。
畅通对内交通大循环。加快构建“三国道四省道多通道”地方公路网,推动国省县道提档升级,实现相邻区域间连接公路高等级化。围绕各乡镇政府驻地“30分钟”上高速目标,谋划建设快速通道,全面实现“1小时”云阳。升级改造撤并乡主干道,畅通一批旅游路、产业路。围绕“连线成网、联网成片”,推进区域循环联网、边界对接建网、断头路接网,提升路网运行效率,实现各乡镇“片区循环”和村组通畅全覆盖。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加强智能交通建设,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布局,着力提高支路网密度,加强道路微循环,打通最后一公里,推进城区交通堵点渠化改造,对城区道路油化全覆盖。加快城市进出通道建设。科学规划城市道路,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建设智慧交通中心,大力推广电动公交,提升城区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加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扩大城市公共充电桩、换电站覆盖面。加大停车场规划建设力度,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统筹非机动车停车规划,疏堵结合,缓解非机动车乱停问题。
专栏16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三横一纵两循环”高速路网。加快投用江口至龙缸高速、巫溪至云阳至开州高速,加快推进云阳至利川至黔江高速建设,开工沿江南线万州至巫山至巴东(云阳段)高速,积极谋划推进黄石至开州高速、红狮至故陵至堰坪至清水段高速。 “一高一普两货三环”铁路路网。开通郑万高铁,积极推进达州至开州至云阳普速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沿江货运铁路、万州至云阳至巫溪至十堰货运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推进万开云城际铁路、县城外环有轨电车、渝东北旅游环线前期工作。 “一港五区一平台”水运体系。加快推进复兴港建设,规划建设8个5000吨泊位;有序推进长江作业1区、长江作业2区、澎溪河作业区、汤溪河作业区、磨刀溪作业区建设,积极打造建成长江航运大数据平台;重点推进张飞庙旅游码头提档升级,有序推进普安、龙角旅游码头建设;推进澎溪河、长滩河等支流航道整治,提升航道等级。 “一心多点”通用航空体系。推动通用机场建设落地,形成以云阳县城为中心,江口、高阳、龙缸、普安等为起降点的县域“一心多点”通用航空格局。 “三国道四省道多通道”地方公路网。加快推进S202开利路升级改造为国道,实施G348、G347大修油化工程;有序推进S507、S504、S102、S506四条省道及所有县乡道全面油化工程;实施双龙互通至渠马至养鹿、路阳至江口互通、南互通至盘龙3条高速道口连接线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万州驸马长江大桥至云阳县城、云阳至开州浦里新区2条快速通道,实施江口至南溪道路升级改造,续建龙角至普安至新津快速通道、龙角至泥溪至耀灵快速通道;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500公里;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区物流通道升级改造。 城区交通。建成内环大道、外环大道、高铁大道、黄岭东互通等城市进出通道建设,开工建设双江二桥,加快推进G42高速公路人和下道口前期工作,启动城市“三环”建设。 |
第二节构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水利网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略,紧扣“增水源、联网络、提水质、强监管、优服务、促水安”思路,瞄准“水畅、水净、水安、水秀”目标,做好“兴水”“管水”“治水”三篇文章。大力实施“两线七网十库四区”发展战略,围绕“水源有保障”目标,加强骨干水源规划建设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切实保障城乡饮水、农田灌溉,远期保障“双100”城市用水。围绕“管网互连通”目标,实施水源连通和管网联通工程,完善城乡供水网络,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着力构建“两线七网多点”的城乡供水管网格局。实施供水能力补短板工程,推进骨干水厂建设。实施水质提升工程,推广应用制水新技术、新工艺,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95%、90%、95%以上,场集镇供水合格率达95%,村级集中供水合格率达90%,农村分散式供水达到基本安全标准。围绕“水利能防洪”目标,开展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洪综合治理,建设安澜江河、幸福河流。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实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加强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功能完备、调度科学”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智慧河长”系统平台,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监管手段,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
专栏17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骨干水源工程。完工水库4座:青杉水库、幸福水库、马包圆水库、大堰滩水库;新建大中型水库2座:向阳水库、福泰水库;新扩建小型水库4座:柳园水库(故陵)、红电水库(宝坪)、中和水库(堰坪)、天鹅湖水库(上坝)。积极推进板板桥中型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和石院子水库(农坝)、石楼水库(盘龙)、双河洞水库(高阳)、蔡家槽水库(巴阳)、莲花寺水库(人和)5座小型水库改扩建前期工作。 “两线七网多点”城乡供水工程。“两线”即在江北实施洞(鹿)青(龙)水源工程,江南实施幸福水库引水工程,重点对凤鸣片区和水口片区进行供水保障。“七网”即构建县城及县城东北部区域管网、县城西部区域管网、县城拓展区管网、凤鸣宝坪片区管网、龙角普安片区管网、龙缸景区片区管网、故陵片区管网七大片区供水网络,供水管网无法覆盖到的其他地点,用小型水利工程解决用供水问题。实施县城拓展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凤鸣宝坪片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县境西部区域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县境东北部部区域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江南龙普新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龙缸景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故陵堰坪片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高山边缘地区供水工程。 城乡堤防保安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处,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沟工程20处;加快推进乡镇集镇和重点人口集聚区河道堤岸综合整治。 |
第三节构建多能综合安全高效能源网
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区域内外电、气等能源建设,着力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筑多品种、多渠道能源供给体系。强化电力保障,科学规划电网建设,优化布局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电源点,进一步提升县域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适应全县能源保障需求、坚强智能的绿色电网,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完善油汽输配网络。加快推进江南片区以及北部农坝、鱼泉等乡镇和黄岭、水口等天然气管道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基本实现建制乡镇全覆盖。在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探索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优化成品油设施布局,提升成品油仓储能力。加强储气调峰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CNG和LNG储备站为辅,可中断用户为补充的多层次调峰体系,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加快推进风电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快实现全域清洁能源全覆盖。
专栏18能源保障重点项目 输变电。加快布局第二个220千伏电源点布点,加快盘龙、黄石2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龙角等4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天然气。实施江南片区以及北部农坝、鱼泉等乡镇和黄岭、水口等天然气管道工程,积极推进数智森林小镇、工业园区黄岭组团天然气管网建设,完成高压及次高压管线265公里,中压管线400公里。 成品油保障。规划建设油库1座,新建和改造加油站34座,其中:城区7座,省道8座,乡道19座。 |
第四节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
突出新型网络、智能计算、信息安全、转型促进、融合应用、基础科研、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提速5G网络建设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5G基站站址保障体系,实现5G建制镇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重点村逐步延伸。积极争取“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专用数据通道”接驳工程,推动区域国际贸易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推进网络共享和异网漫游,加快形成热点区域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打造资源集约、运行高效的信息网络。加快5G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广泛应用。
专栏19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G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物理基站300座,全县物理基站累计达到2000座;新建5G基站2500座,累计建成5G基站3000座;新架设光缆2500皮长公里,累计建成光缆4万皮长公里,实现全县城区、重点旅游景区、工业园区等5G新一代信息网络全覆盖。 |
第二十五章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发展
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聚焦北翼重要节点战略定位,积极参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为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贡献云阳力量。
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落实
全面落实合力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强化生态共建和环境共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强化巴蜀文化联合挖掘、协同打造,共同开发以三国文化、盐文化等为主体元素的研学产品。推动与自贡交流协作,合作成立恐龙科考研学院。加强与阆中文化旅游交流协作,共同开发张飞文旅资源。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协作,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健康发展。持续加强与渝北区在大数据产业协作、跨境电商、旅游开发、人才帮扶、信息共享等协作。加强成渝地区人才和技术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科技成果来云转化。
第二节发挥区域发展节点作用
发挥云阳作为双城经济圈东向桥头堡的作用,加快培植产业、健康、教育、生态新优势,增强对恩施、利川、奉节、巫山、巫溪等地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和人口吸引力。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共建大三峡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北鄂西南区域旅游合作先行示范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协调沟通、规划制定与实施、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境治理、社会管理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各乡镇(街道)与毗邻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等方面加强联动协作。加强与湖北利川战略合作,协同推进云阳至利川至黔江高速前期工作,优化毗邻地区交通网络,推动毗邻地区农村交通一体化发展;全方位加强两地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工业经济、人才培养、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合作。
第三节积极参与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
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强化统筹、引领发展,破除壁垒、一体发展”原则,进一步加强与万州、开州、达州开展战略协同和规划衔接,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区域改革政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要素自由流动,共同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共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积极推动“万开云垫梁”产业协同,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实现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六章 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推动万开云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共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共建三峡城市核心区。
第一节发挥“两区一枢纽一门户”作用
以凤鸣组团为主要承载区,巴阳、人和、水口和浦里槽谷带乡镇为重要支点,沿长江与万州、沿小江与开州共建特色城镇带、经济带;积极参与三峡新区建设,共建万开云同城化合作示范区。共同打造产业合作载体,协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共同打造区域文旅联盟,深化区域物流合作,共同打造现代绿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港口机场联动,与万州港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共同推动完善铁路规划布局,建成渝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航运大通道,共同打造三峡综合交通枢纽。协同建设统一开放营商环境,力争实现审批许可事项清单合一、证照资质互认,推进异地证照办理,共建区域一体化大市场,建设三峡对外开放门户。
第二节构建同城化发展机制
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建设万开云城际铁路,加快推进万州驸马长江大桥至云阳县城快速通道、云阳至开州浦里新区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万开云三地接壤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加强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共建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道地中药材产业集聚示范区、长江流域“三峡橘乡”生态精品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带;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区域旅游核心吸引力,建设三峡旅游重要支点。加强以大气、主要河流为主的生态联防联控,建立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同提升核心区人口和资源集聚能级。
第八篇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以更大体量更高质量更强能量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二十七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大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高效聚集,更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
第一节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疏通堵点、补齐短板,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畅通政府、居民、企业三个部门,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上下游、产供销、中小微企业整体配套、有机衔接,加快推进产业迭代升级,加大新产品研发,推出一批适应国内国际消费新需求的新产品。鼓励企业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打通各类生产要素流通路径,促进消费供需迅速接续;支持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依托智博会、西洽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大型展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行业影响力。
第二节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绿色发展协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携手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用好陆上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综合立体大通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贯通融合。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平台,持续深化“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强化与东部地区和主城区发展互动,做好外向型产业转移承接,深化产业协作和消费协作。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欧美日韩的经贸往来。积极开展中新项目合作,积极推动教育、文化、体育、人才等领域对外合作。
第二十八章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
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构建“县级核心商圈、社区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为主体的实体商业体系。优化布局“彩云梯+城中城+高铁新城+东部新城”县城核心商圈,提速打造江口、南溪、龙角、普安区域性商圈,推动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级,构建“百亿级引领、五十亿级带动、十亿级支撑”的商圈集聚地,吸引中高端消费回流,建设渝东北高品质消费目的地。实施餐饮行业“十区百店千人”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七大主题”消费活动,做好“云阳羊脚”“清水鱼”两大地标美食推广,打造10大餐饮聚集区,开展名小吃、老字号评选推介。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消费产品和项目,增加服务性消费供给。提升智能产品和数字内容、数字金融等服务供给,促进数字化消费。发展“高速道口经济”,打造高品质休憩站。
专栏20提升消费供给重点项目 打造百亿级彩云梯商圈。按照“一街一城四中心”布局,打造以美食、休闲、娱乐为主的“彩云梯”步行街,以大宗商品销售为主的亿联家居建材汽车城,以生活消费为主的“云阳天地”“梯城天街”购物中心,以酒店、客运站、加油站为主的商贸服务中心,以体育公园为主的休闲健身中心,以云商大厦和行政审批大厅为主的商务政务服务中心。 五十亿级商圈培育工程。培育东部新城商圈、城中城商圈、高铁新城商圈等五十亿级商圈。 十亿级商圈培育工程。培育江口-南溪商圈、龙角-普安商圈、凤鸣商圈、盘龙商圈、莲花池商圈等十亿级商圈。 餐饮行业“十区百店千人”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彩云梯步行街、外滩美食街、滨江公园美食街、金科口福街、三国印巷、盘龙农庄群、凤鸣宝华街(鳝鱼)、龙角文昌街(贵妃鱼)、蔈草俊城寨、清水土家天街等10大餐饮聚集区,打造100家接待能力强、形象气质佳、服务水平高的特色餐饮名店。 |
第二节发展消费新场景
开展“贯通全年、覆盖全城”消费促销系列活动,多元化举办线上线下消费促进活动。聚焦“宅经济”,发展线上超市、线上餐厅等线上经济业态,鼓励企业通过小程序、直播、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提供“云逛街”“云端美食节”体验式服务场景。提升假日消费、旅游消费,着力开发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城市购物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等旅游新业态。提质发展“连锁经济”,培育品牌连锁便利店,创新发展无人商店、智能商超等新零售,打造十大连锁商贸龙头企业和“十五分钟”社区小店经济聚集区。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做靓“夜云阳·潮生活”品牌,培育“夜品云阳、夜游云阳、夜购云阳、夜娱云阳、夜健云阳”五大夜间消费业态,重点打造滨江美食带、三国印巷、彩云梯步行街等一批夜间经济消费特色街区。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积极发展“首店经济”“美丽经济”,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第三节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品牌商品、品质消费”进农村,打造乡村消费集聚区,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推进农村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公益性农产品市场,提升乡镇集贸市场活力,建设一批商贸强镇。引导城市消费下乡,根据国家和市级统一部署,积极推动新一轮汽车消费下乡和以旧换新。完善农村消费网络服务体系,引导城区传统市场、商场、超市、百货店、品牌店等通过镇村服务站点向农村提供商品批发和配送服务。
第四节塑造安全友好消费环境
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访责任制和赔偿先支付制度。试点商圈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研究闲置厂房、办公用房等改为商业用途的支持政策。鼓励线下实体店主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强化维权网络建设,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二十九章 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加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抗旱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工业投资倍增计划。扩大投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专项、中央预算内、三峡后续等资金,加大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信托业务、保险融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资金对接力度。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强项目科学调度,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增量。增强投资有效性,提高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十四五”期间,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
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进一步缩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源资产“三资融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形成良性投资循环。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完善对企业投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对接机制。深化投融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使用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九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三十章 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更多更强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动国有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高度市场化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动国有企业经理层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开展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职教、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国资国企改革重组,支持江来集团加快分步上市步伐,壮大人和投资集团、兴云集团体量,加快组建农业投资集团、教育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激励企业以到资本市场融资为主的多种方式融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基金,吸引更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
第二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法有序放开重点领域准入,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充分利用非公经济标准化服务平台作用,规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建立驻企服务员制度,畅通民营企业反映问题和诉求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积极争取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商会协会与周边区县共同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切实优化法治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聚精会神办实业。
第三十一章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抓好经济有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运行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协调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编制财政规划,加强财政预算与全县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围绕全县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协同,防止同质化竞争。完善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围绕“一心两极三片”发展,健全完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落实措施,推动政策目标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加强重点领域地方标准建设,强化各类标准实施与产业政策、节能政策等衔接。制定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实施差异化政绩考核。
专栏21十大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乡镇经济发展指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第三十二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对全县重大战略任务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逐步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积极对接市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形成责权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巩固和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高质量税费征收管理体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十三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统一开发、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夯实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落实统一的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和做法。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推进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第二节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
健全市场要素运营机制,完善土地交易、公共资源交易、能源交易等要素交易规则和保障服务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和点状用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
第三十四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云阳成为各类企业和人才投资兴业的热土。
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审慎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第二节持续优化政府服务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探索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全面提升“一窗综办、集成服务”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等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或个人做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严惩戒。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审批服务效能。
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拓展“信用重庆(云阳)”平台功能,推动政务部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便利化,积极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层次信用信息整合。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探索抽检地方国有征信机构,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从事信用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相关经营活动,鼓励信用服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加大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积极拓展信用应用领域及场景,营造“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社会氛围。
第十篇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向开放桥头堡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建设成渝地区内陆开放高地作出云阳贡献。
第三十五章 畅通对外开放通道
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加快畅通东向云巫鄂、南向云恩湘、西向云万渝成、西北云开达成、北向云溪陕5大对外通道,紧密联系川、陕、鄂、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铁公水空四种方式,全方位、高标准对接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提升物资集配功能,构建渝东北多式联运重要节点;统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要素,畅通信息开放通道,推动教育、文化、体育、人才、友好城市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汇集各类要素资源,营造开放合作新生态。
专栏22对外大通道体系 云巫鄂东向通道。依托郑万高铁、沿江货运铁路、沪蓉高速、沿江南线万州至巫山高速及长江黄金水道5条干线串联云阳至巫山至宜昌,辐射带动渝东北、川东北城市群东向融入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 云恩湘南向通道。依托江口至龙缸高速公路及南延伸段,经恩施南下至湖南常德、长沙等地,串联龙缸景区、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奉节天坑地缝、恩施大峡谷和常德桃花源景区,打造云阳至利川至恩施至湖南对外出省大通道。 云万渝成西向通道。依托郑万高铁畅通经万州至重庆、成都客运通道,依托沿江货运铁路畅通经万州至重庆、四川泸州货运通道,依托沪蓉高速畅通经万州至重庆、成都北岸高速通道,依托沿江南线万州至巫山高速畅通经万州至重庆、成都南岸高速通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畅通经万州至重庆、四川泸州水运通道。 云开达成西北通道。依托渝西高铁经黄石至开州至四川达州支线联通四川达州、南充、成都,依托沪蓉高速经万开高速联通开州、四川达州、成都,依托开云高速(江口至龙缸高速、巫溪至云阳至开州高速)联通开州、四川达州。 云溪陕北向通道。依托巫溪至云阳至开州高速公路经开城高速或巫镇高速联通陕西,构建云阳至巫溪、城口至陕西对外出省大通道,促进四川达州、开州、云阳、巫溪、陕南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产业联动发展。 |
第三十六章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加强全市重大战略开放平台对接,抢抓万州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机遇,积极争取万州口岸功能延伸至云阳,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用好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结对帮扶云阳的机遇,积极争取开展中新项目合作。依托复兴港建设综合性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全市冷链物流一级节点。立足“千亿工业”主战场,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打造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水平“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全市文化旅游对外开放平台窗口。持续扩大农业农村对外开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业农村开放新平台。用好智博会、西洽会、广交会等国际性大型展会活动平台,推动产品走出去、项目引进来。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引导推动物流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建立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协同万州构建通道一体化的开放型产业供应链体系。
第三十七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加强国际经贸合作
鼓励企业立足双循环,主动开展国际营销,推进外贸目标市场多元化,全面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市场,积极拓展欧美日韩等贸易渠道。围绕绿色消费品、装备制造和能源电子三大工业产业集群,以新材料、服装玩具、电子配件等产品出口为重点,提升先进制造业开放度。支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加强与重庆海关在农产品贸易、共建农产品安全体系等方面合作,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出口转型示范基地,推动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外贸结算功能,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和国际物流服务,推动大数据服务外包,积极推动面工、建筑工等国际劳务外派,做强服务外贸。
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建立健全外商投融资服务体系和外商投资促进机制,深化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壮大利用外资规模,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同步引进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等。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鼓励支持本地优势产业、重点企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布局海外生产和营销服务网络。到2025年,力争利用外资达到500万美元,外资企业达到10家。
第十一篇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文化强县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三十八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