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

A

云教办函〔2022124

云阳县教育委员会

关于县政协第十五届一次会议37号提案的复函

刘凯委员

提出的《关于规范和丰富义务教育阶段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 》(第37号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县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的关注和支持,您在提案中指出的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开展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对提升我县课后服务质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县以“校内实施、自愿参加、公开透明、安全有序”原则,大力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参与学生10万人,参与率98.9%坚持“在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教师为辅”的方式组建课后服务教师队伍,7千多名在职教职工参加课后服务,参与率92%推行“作业托管+素质拓展”,常态化开展作业辅导、自主阅读、体艺活动、劳动体验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一、发挥特长优势,强化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有效利用校内教师资源。各学校充分挖掘校内有音体美等特长的教师,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对全校教师进行分项目分类培训,增加特长教师数量;在社团活动辅导老师安排上,采取“强弱搭配、师徒结对”的方式,让更多的徒弟变师傅。各集团、学区还发挥了集团人力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错时安排,让集团、学区内的艺体老师轮流到成员校走教、送教。二是最大限度利用校外人力资源。借助“银龄计划”、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机构的方式,全县聘请李述斌等3名退休教师、472名临聘人员、2家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保障了课后服务教师资源。

二、拓展课服领域,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形式

一是因地制宜开设基础性服务项目。学校结合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特色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积极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返璞归真,开设传统项目。部分学校根据地域文化、民族习俗,将土家竹竿舞、织锦、竹编、根雕等特色社团安排到课后服务,传承非物质文化。三是大胆创新,将课后服务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为了鼓励社团发展,部分学校将优秀社团与研学旅行并轨,充分利用校外博物馆、红色基地等校外场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去了解家乡、厚植家国情怀,拓宽视野

目前,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平均每校组建运动、艺术、实践等社团20余个,因地制宜开设科技创新、机器人编程、举重、拳击、竹编特色课程20余门,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落实督查反馈,保障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一是加强课后督查。县级成立由县教委牵头,县教科所、片区督导站三级督导机制,每期到校开展督导指导3次,形成督导通报2次,督导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二是优化课后服务管理。学校落实校长是课后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弹性上下班、适当补助劳动报酬等方式,调动校内教师及外聘校外人员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强化信息反馈。县教委和学校通过抽访、问卷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学生、家长、教师对课后服务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实际适时进行优化调整,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高教师参与度、学生喜爱度家长满意度

课后服务工作,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教育民生、关乎百姓利益,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下一步我们将在坚持做好“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上水平、提质量”。推动各校进一步挖掘云阳本地历史文化和乡土人情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提升师生“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县添砖加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此复函已经李保宣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县政协提案委,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云阳县教育委员会

                                                                         2022622

(联系电话:13637906123,联系李佳碧

抄送:县政府督查办,县政协提案委。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