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云阳县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云阳县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阳县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2035年)
云阳县人民政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养生健康重点研究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〇二二年五月
目 录
着力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保障 17
(二)实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着力提高中医技术服务水平 22
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25
着力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27
着力加强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 30
着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33
着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一体化发展 37
“十四五”是云阳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夯实云阳“十五五”“十六五”中医药发展基础的关键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高质量推进云阳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壮大云阳大健康产业,打造“健康云阳”城市新名片,为“三峡健康城”“天生云阳”品牌打造和云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6〕38号)、《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20〕18号)、《云阳县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云阳府发〔2020〕24号)等精神,结合云阳客观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立足云阳“十三五”发展基础,谋划“十四五”发展布局,展望“二〇三〇、二〇三五”发展愿景,重点以“七大工程”为战略牵引,加快推进云阳中医药“一心两地”即“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疗高地”和“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地”建设,为“健康云阳”、乡村振兴建设和“五地一支撑”云阳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十三五”期间,云阳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紧紧围绕“一核二区多基点”的发展战略,把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健康产业“全产业链”作为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两个着力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政府主导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云阳县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云阳中医药事业发展夯实组织保障。2017年12月,云阳县召开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深入挖掘中医康复理疗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2020年3月,云阳县中医药发展专题会议召开,明确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将中医药文化延伸到村、社区,让中医药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9月,《云阳县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指出:要突出能力提升,积极打造渝东北医疗卫生高地,利用生态资源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展养生旅游产业,打造以疗养、养生、养老为主的健康旅游产品、运动基地、休闲避暑基地、康复理疗基地;2020年10月,云阳县人民政府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签订中医药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公共卫生、养生康复、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合作,携手打造“三峡健康城”品牌。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云阳县形成了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民营中医医院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或中医诊疗服务区为依托,村卫生室、中医个体诊所为基础的三级服务体系;全县中医类医疗机构达到133个,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家,民营中医类医院7家,中医类诊所125所。42个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设有中医诊疗服务区或中医馆,全县93%的村卫生室开展有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云阳县中医院创建成为渝东北片区唯一的三甲中医院,医疗业务长期稳定在重庆市各区县中医院前列。全县中医诊疗、住院人数逐年增加,中医医疗整体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截止到2020年底,全县有中医床位数1717张,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1.85张,在渝东北区县中排名第3位,在全市区县中排名第6位;全县年门急诊量374.61万人次(不含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其中中医门诊66.93万人次(排在渝东北第2位,全市第9位),占总诊疗人次的17.87%。住院21.87万人次,其中中医住院4.28万人次(排在渝东北第2位,全市第6位),占总住院人次的19.57%。
——中医药人才培养效果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云阳县出台多项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政策,大力加强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如每年选派6名基层在岗中医师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5名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每年选送新进本科临床人员的20%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和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医技人员到二级医疗机构参加学术活动、1至2周轮流短期培训、半年至1年进修等;大力推进管理、技术、人才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逐步显现。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一批学术特点明显、临床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云阳县现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骨伤科),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4个(肛肠科、骨伤科、针灸科、肾病科),全部在县中医院。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拔罐、火疗、穴位埋线、小针刀、全息生物疗法等十余种针灸物理治疗技术逐步推广。
——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逐渐壮大。云阳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人工种植药材已初具规模,已成为山区一大资源优势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5.40余万亩,产量3.56万吨,产值5.04亿元。“十三五”期间,云阳县形成了以三峡云海药业、万力医药、旭达药业3家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为龙头,其他中药材加工企业为补充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口服液、中药饮品及保健食品等,2019年实现产值近13.3亿元,实现税收2784万元。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云阳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有序推进,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县中医药学会举办了云阳县首届膏方节,2020年举办了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2020年,云阳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中医师深入课堂普及中医知识;“十三五”期间云阳县中医院建成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在“治未病”中心开设中医大讲堂,定期开展中医讲座;全县每年发放宣传资料、医院LED电子显示屏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1—2次,开展中医药义诊活动40余场次。
——中医药国家战略使中医药发展迈上新高度。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重庆市也相继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也在如火如荼推进,进一步成为云阳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要空间载体。大健康产业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中医药服务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牵引。必须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聚力打造区域特色的大健康品牌,用创新驱动引领区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面优化中医药发展方式。针对中医药供给侧问题和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服务结构,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促进要素升级,加强源头创新,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围绕中医药布局,优化人才层次结构、加强中医技术创新、拓宽中医投资渠道等;提升机构职能,完善法规标准,增加中医药治理手段。大力推进中西医并重发展,制定和修订中医药健康服务规范和标准化文件,注重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设,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等,将极大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事业纳入了本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制定中医药事业发展区域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思考,大力推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健康乡村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治未病”和社区医疗等。以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和夯实中医基层服务能力为抓手,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云阳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一是名医名科名院少,竞争带动不足,“名医带名科、名科铸名院、名院促发展”的品牌战略效果还不明显,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名医带名科的带动能力未得到凸显。二是专科特色未彰显,品牌效应不足,云阳县中医院部分科室中医药特色退化,服务领域萎缩,县内没有影响力较大的重点特色专科及相应品牌效应。三是科技基础较薄弱,人才支撑不足,云阳县科技项目少,科技基础薄弱,中医药基础人才匮乏,成熟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四是县中医院大而不强,龙头带动作用不足,县中医院债务重,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资源引进、整合力度还不够。五是治未病中心起步晚,食药同源健康产品开发不足,未有效融合形成产业链,对健康产业的带动作用未凸显,“健康+旅游”“健康+农业”等业态的医养结合配套产品尚需进一步开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市委五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大历史机遇,以推进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中医药发展方式为引领,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特色、上水平”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强特色”的发展路径,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七大工程”,着力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云阳中医药“一心两地”高质量建设,积极发挥中医药在促进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作用,为“健康云阳”“幸福云阳”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动能,全力推进云阳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任务,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使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充分体现,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高。
——坚持深化改革,传承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激励与约束的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效益。推动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创新,用创新思维和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变革发展方式、拓宽发展路径,探索一条符合云阳客观实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新路子。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结合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的资源分配,加强特色专科建设,医院间实行错位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守正创新,内涵发展。坚持“人才兴医、科技强卫”,把科技和人才作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围绕县委“科技创新承接地”目标,结合“一城一区一廊”科技创新布局,突出内涵质量提升,不断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医疗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卫生健康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学科、人才、平台等系统化建设,优化资源布局,筑牢事业发展根基,为卫生健康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重点聚焦渝东北片区、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中的布局定位,发挥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节点作用”,以“七大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云阳中医药“一心两地”(“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疗高地”和“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地”)高质量建设,聚力打造“天生云阳”品牌,全面推动云阳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
——“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依托渝东北唯一“三甲”中医院优势,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机制、新途径、新措施,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提能升级”。拓展中医院服务规模,规划建设特色分院;重点以云阳中医院为龙头,以县级综合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为支撑,以民营中医机构为辅助,加快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名医、名科、名院、名馆”建设;持续激发区域中医药名老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健全全社会健康医疗服务机制;加强中医院学科建设,合作共建中医药教学示范基地;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老年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研究,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临床应用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到2025年,云阳中医药服务体系率先达到区域最全,2030年,云阳中医药服务体系达到系统性的领先地位,2035年,将云阳建设成为“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
——“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疗高地”:在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上,依托云阳县门诊体量、诊疗设施和辐射范围人口数量的领先优势,推进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提能升级”。加快万开云中医医疗、中医医保一体化建设;引进中医药大师、大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扎根本区域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夯实中坚力量;中医特色专科达到渝东北领先水平,辐射带动其他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提升全域智慧诊疗水平。到2025年,云阳建设成为“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疗高地”,到2030年,云阳县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川渝先进水平,到2035年,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
——“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地”:围绕“千亿工业”发展战略,注重健康服务体系、服务能力的综合效益发挥,及科技创新成果的全域性转化。依托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云海、万力、旭达等院企,加强院企合作力度,延伸中医药产业链,着力建设治未病中心,合作研发院内制剂、中药饮品及保健食品,合作开发食药同源、保健养生产品;用好生态资源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养生旅游产业,打造以养生养老为主的健康旅游产品、运动基地、休闲避暑基地、康复理疗基地等。到2025年,云阳县成为“区域健康农产品供给标杆地”,到2030年,成为“中医药事业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地”,到2035年,成为“重庆市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川渝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示范县”。
至2025年:
——建成中医院分院,完善治未病中心;以中医院为龙头,全县中医适宜技术达到100项以上;打造中医药合作中心、基地和传承工作室3—5个;新增国家中医特色专科和中医重点专科各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申报市级、国家级中医药创新课题20项以上。
——建成“万开云”区域中医医保系统1个、智能诊疗系统或中心1个;聘任国内外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学术带头人、中医药特长专家10—15人;培养县内中医药人才20人以上;吸引区域就诊人数50万以上。
——县中医院院内制剂达20种以上;新增创新药物3—5个,培育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单品药(材)1—2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单品药(材)10—15个,研发上市食药同源、保健养生、旅游等商品20—30个;综合产值达70亿以上;建成中医药养生示范基地、养老休闲避暑基地、康复理疗基地1—2个,县内旅游、景观的中医药参与率达100%。
至2030年:
——引进中医药院校来云设置教学点或建立分校1个;新增中医药科技合作实体或团队8—10个;继续加强县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提能升级”;县人民医院加强国医馆建设,提升中医药占比至15%以上;新增中药材教学示范基地2—3个。
——培养县级和基层名中医10—20人;县外来云就诊人数逐年提升,占县中医院就诊人数的40%以上;县中医院适宜技术年均规培能力超50人,进修生超50人。
——新增院内制剂20个以上,新增中药饮片、中成药等20个以上;新开发食药同源、保健养生、旅游等商品30—50个;中医药产品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新建养生养老休闲避暑基地、康复理疗基地1—2个。
至2035年:
——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年申报市级科研项目达到20—3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到5—10项。
——中医药健康服务更加深入;县中医院适宜技术年均规培能力超100人,进修生超100人。
——中医药事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凸显,特色优势更加鲜明,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全面融入云阳社会,在全县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率更加显著。
1.强化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引领作用。实施云阳“中医医疗机构尖峰计划”,推动县中医院适时开设分院,推进中医院、人民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配套出台相关实施办法。大力支持县妇女儿童医院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以及县精神卫生保健院中医康复科等建设。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智慧医疗等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和群众就诊环境。充分发挥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对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积极调动临床科室和中医临床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技术的积极性,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突出精神卫生领域的中医药特色,使人民群众享受到质高、价优、方便、安全、有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2.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并优先选择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管理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创办中医医疗机构,大力扶持信誉好、技术强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做大做强。积极引导非公立中医医院有序发展,加强行业自律与品牌经营,推动医护人才社会责任与服务能力培养,开放教学与科研资源共享。完善中医医师多点多机构执业管理,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充分挖掘民间中医药服务技能型人才,为云阳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3.大力支持各类中医医联体建设。积极推动适合云阳的“中医医联体”小循环建设,实现大手拉小手、南北互补、东西帮扶的战略部署。加强与市内外卫生机构“中医医联体”的中循环合作,依托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在自愿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地区三甲医院或优势医院的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之间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全面开展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通过“中医医联体”的纵、横向协作,整体推进,使其成为云阳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在学术传承、院际会诊、技术培训、科研教学、文化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不断增强全县中医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4.构建基层中医药资源服务网络。依托县域“中医医联体”,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乡镇和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在农村、社区居民全周期生命健康维护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村与社区中医药工作机制,积极吸引全县中医领军人才、团队技术骨干和名老中医到全县各个乡镇、社区对居民开展中医药服务,指导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施中医药慢病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积极开展“云阳中医健康乡村”建设,完善“中医诊所”乡村网格化布局建设,探索基层“防、治、保、康、健”中医药健康管理和服务模式,组建并培训中医基层养生功法队伍,培养家庭中医保健员,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居民健康水平。
5.着力构建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体系。打造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鼓励县级综合医院、有条件的民营医院等建立康复医学科,打造一批康复科示范单位(科室),探索集“医疗、养生、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加强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以及其他类型康复中心的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和康复知识、技术、产品的培训推广等,鼓励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着力构建完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体系。以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统揽中医康复服务工作,重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初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的优惠、便捷政策,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建立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信息体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为签约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相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引导居民形成家庭医生首诊、经家庭医生转诊到上级医院就诊和下转接诊的模式,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
6.实施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传统中医诊所(中医馆),公立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参与传统中医诊所服务,开展多样化中医药服务,增加传统中医诊所服务供给。鼓励将传统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支持传统中医诊所规模化发展,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诊所连锁品牌。鼓励传统中医诊所广泛使用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提供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加强传统中医诊所服务能力培训,提升传统中医诊所服务质量。逐步提升传统中医诊所/中医馆的人群覆盖度。
7.建设中医“医康养”综合体。重点依托云阳县中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突出中医药养生养老的特色优势,打造集托老养老、医疗保健、康复治疗、老年病防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以及“治未病”等为一体的“健康医疗养生养老康复基地/中心”,将生态自然景观与中医药传统文化完美融合,打造“中高端医疗养生养老综合体”,通过高附加值的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价值,助推云阳县中医院构建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医疗康养服务体系,打造医康养融合发展的“云阳模式”。
专栏一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项目1 |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计划。着力完善“1+N”三级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以云阳县中医院为龙头,到2025年,在县人民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县精神卫生保健院等建立中医示范专科6—8个,新建县级中医医联体1个,共建市级与区域中医医联体2—3个;到2030年,新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特色技术服务区10—15个;到2035年,以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引领,乡镇中医诊所、中医馆为补充,三级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与中医药服务能力达到区域最强。 |
项目2 |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打造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鼓励县级综合医院、有条件的民营医院等建立康复医学科,打造一批康复科示范单位/科室,探索集“医疗、养生、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到2025年,形成县级中医康复科室5—8个,公立医疗单位的中医康复类专科覆盖度达100%,中医康复服务的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到2030年,中医康复服务延伸至全县家庭,基本建成县域中医康复体系;到2035年,完成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以及其他类型康复中心的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提升。 |
项目3 | 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计划。以传统中医诊所/中医馆建设为抓手,公立医疗机构与全社会协同参与,扩大全县人民的健康服务范围。到2025年,传统中医诊所/中医馆达到100家以上,全民参与评选名优单位5—10家;2030年,传统中医诊所/中医馆达到200家以上,到到2035年,形成“中医诊所在身边”和“30分钟可及圈”的纯中医服务格局。 |
1.强化县中医医院品牌化建设。采取内生培育与合作共建等方式,深入推进县中医院“名医、名科、名院”建设。打造“名医”,推进全国和市级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中医药学术传承团队。打造“名科”,采取与知名医院合作共建和内生培育等方式,推动学科建设,将县中医院骨伤科、肿瘤科、“治未病”中心打造成为渝东北具有影响力的中医特色名专科。打造“名院”,推动县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山东文登整骨医院等深度合作,将县中医院打造成为全市知名三甲中医院和“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
2.推进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发展。利用“中医医共体”打造一批中医特色鲜明的乡镇卫生院。县中医院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根据基层卫生院首诊病种短板,组建技术帮扶团队,采取开设联合病房,共建针灸、康复理疗、肛肠、治未病等特色专科,对成员单位实施精准帮扶,开展适宜技术推广。不断提升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技术水平和中医科室发展,建立乡村医生学习培训制度。
3.打造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建立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在县妇女儿童医院设立中医妇儿专科“治未病”中心,在精神卫生保健院建立中医情志关怀“治未病”中心,在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治未病”示范站,全县形成分级分类分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开展中医健康状态评估和健康管理,提供“治未病”干预方法、技术和产品等,优化“治未病”服务标准,推进全县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五年内县级医院和各乡镇、社区医院设置中医“治未病”科室或示范站达到90%以上,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3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4.建立中医诊疗六大会诊中心。充分结合各医疗卫生机构优势,建立云阳中医诊疗六大会诊中心。在县中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会诊中心、糖尿病会诊中心、中医慢病、老年病会诊中心;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中西医治疗疑难疾病会诊中心、肿瘤重大疾病会诊中心;在县妇女儿童医院建立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疾病会诊中心;在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建立精神病中医康复会诊中心,在县疾控中心建立重大传染性疾病会诊中心。以会诊中心联动其他医疗机构及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区域专科体系建设。
5.开发中医院院内制剂。积极鼓励县中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药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联合申报重大专项课题,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院内制剂,如胃痛散、康复科一号方、复方天麻合剂、桃红四物汤、扶正升白方等研发;推动院内制剂相关法规的配套制定。鼓励中药加工企业与县中医院合作研发推广不需申报批号的茶饮方、治未病足浴方、防疫、驱蚊香囊等相关产品。
6.推进“互联网+”和中医药智能化建设。推动“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依托县中医院,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与知名医院专家线上“面对面”沟通,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签约服务、远程诊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服务,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候诊提醒、划价缴费、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开发中医药健康大数据,为云阳医学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支持。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云平台建设,建立基层中医药人员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信息化系统。大力推广使用“智慧中医”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专栏二 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项目1 | 县中医院品牌打造计划。实施县中医院“体系中心计划”,以打造名医、名科、名院为主体内容,到2025年,形成全市知名专科3—5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医特色专科3个以上,处于区域领先水平的5个以上,国家和市级重点专科各1个,培养市级名中医3人、县级名中医10—20人,培养或引进国家级名中医1—2人,成立名医工作室5个;到2030年,新增国家和市级重点专科3—5个、国家和市级名中医5—10人,培养县级和基层名中医50人以上;到2035年,全县名医、名科数量位居渝东北和万开云区域首位,中医院成为区域“名院”和医学中心。 |
项目2 |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室为载体,开展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提能升级工作,逐步实现村民享受中医药健康一公里服务圈的网格化布局。到2025年,每个基层卫生院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及中药使用覆盖度达100%,掌握适宜技术达10项以上,组建基层中医药服务帮扶团队不少于10个,形成县乡两级培训、学习和交流机制;到2030年,基层卫生院均掌握适宜技术达30项以上,新增基层中医药服务帮扶团队20个;到2035年,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成为区域标杆。 |
项目3 | 中医药智慧医疗建设计划。政府主导,县中医院实施,2025年前建成1个中医诊疗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包含远程化医疗功能,实现对全县中医医疗、公共卫生和医改综合监管信息实时统计、监测和分析,对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药品耗材、公共卫生服务等进行线上动态监管和考核评价。 |
项目4 | 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打造计划。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与中药加工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共同推进院内制剂研发和应用。到2025年,新增院内制剂20个以上,经过市场、疗效评价筛选出的可规模化生产优势品种5种以上,以及茶饮、足浴方等相关产品3—5个;到2030年,新研发品种20个以上,院内制剂达到100个以上;到2035年,院内制剂数量达到150个以上。 |
1.加强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全国和市级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特色技艺及地方特色中医药流派的整理与传承研究,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挖掘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能技术等,培养中医药学术传承团队。
2.提升中医药岐黄人才引培力度。制定中医药人才引进计划,以中医药岐黄学者、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引入为目标,根据重点专科建设的需要搭配多层次多级别人才队伍,并逐年提高中医师占比。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优秀青年骨干的遴选、培训、考核激励。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落实中医医术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政策,充分发挥中医一技之长人才作用。积极参加市级名中医评选活动,开展县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等评选活动,营造有利于优秀中医师脱颖而出的环境,相关表彰评选向基层一线倾斜。
3.加强中医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行业类中医药大学合作与交流,大力支持和鼓励县中医院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建立一批重点学科研教中心;加强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专科的发展,力争成为相关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大力鼓励云阳有实力的医药企业成为相关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人才交流互动,培养一批中医药技能技术人才。
专栏三 中医药岐黄人才引培工程
项目1 | 名医传承工作室建设计划。多方式灵活推进各方向的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配套传承研发队伍,形成集临床、教学、研究型的团队群。到2025年,成立县级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5—7个、市级传承工作室1—3个,组建相关团队3—5个,配套搭配县级名中医15—20名,传承创新相关理论、技法、验方等知识产权15—20项;到2030年,增加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10—15个,增加市级传承工作室2—3个,增加传承团队3—5个,增加配套县级名中医15—20名,传承创新相关知识产权30—50项;到2035年,云阳县名医传承工作室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区域最高,成为渝东北与万开云地区最具中医药传承创新活力县。 |
项目2 | 中医药岐黄人才引培计划。实施多层次、多方向人才的外引内培,铸就云阳县中医药人才高地。到2025年,引入国家级中医药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级专家1人,市级岐黄学者级专家各1人,引入各类学术带头人、中医药特长专家10人以上;每年推荐不少于5人外出交流培训,培养市县中医药领军人才10人,学术学科带头人10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20人,中医临床骨干50人;全县中医师比例从目前35%提高到40%以上,县中医院达到60%,综合医院达到5%,乡镇、社区卫生院达到40%;到2030年,新增国家级中医药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级专家1人,市级岐黄学者级专家3人,新增各类学术带头人、中医药特长专家10人以上;到2035年,云阳县具有齐备的中医药各级人才梯队,具备本地高级别专家培育能力。 |
项目3 | 中医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加强与行业类中医药院校单位合作,鼓励云阳企业主动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25年挂牌成立2—3个实践教学或科研基地,包含1—2个全国“双一流”级别院校、重点学科的科教基地;到2030年,成立5—10个相关基地,通过提能升级建设,相关基地凝聚国内外科技人才、应用人才、管理人才100人以上;到2035年,中医药实践教学基地发展成为云阳县中医药事业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性产业开发的基石。 |
1.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研究。围绕打造“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针灸、骨伤、皮肤、肛肠、妇科、肿瘤等领域的治疗优势,开展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重点推动基于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老年慢性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优势病种的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聚焦中医药疾病防治的关键环节,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中医药防治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创新发展中医临床评价技术,解决制约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瓶颈问题。
2.加强中医应急及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努力构建中医药应急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应急救治作用,全面提升救治能力。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合理规划设置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注重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培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传统中医药有机结合,推动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方面创新,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
3.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大力推动县人民医院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心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加快重点研究室、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与评价平台以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伦理认证平台建设;推动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剂、护理、健康服务等中西医结合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和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五年内,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力争成为市级重点学科。
4.设立中医药“守正创新”重大专项。围绕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医药行业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等,激励科技与产业创新,鼓励全县医疗工作者、药企等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的临床基础与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等,全面培育和提升承担省市级、国家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
5.打造中医药研究重大科技平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一城多园”为蓝本,围绕国家、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一批在“万开云”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云阳有实力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临床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市级研发平台、川渝共建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等给予补助。大力支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对纳入重庆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拥有单位,根据科研仪器设备技术服务合同及金额,给予相应的共享服务补助。
专栏四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
项目1 | 中医药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计划。围绕打造“渝东北与万开云中医医学中心”目标,充分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绵科技创新“金三角”的便捷条件,寻求技术带队、联合研发,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疑难疾病防治攻关计划。到2025年,联合重庆市、成都市等范围的高水平院所开展科研攻关3—5项,开展云阳县地方特色疾病防治研究2—3项;到2030年,在联合研发的带动下,云阳县形成技术研究型学者5人以上,拥有攻关团队3个以上,有效支撑医药企业、产业发展;到2035年,中医药在云阳人民重大疑难疾病的预防治疗参与率达100%,主治范围达50%以上。 |
项目2 |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计划。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中医院为辅助,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加快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到2025年,建成县级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平台和中心3—5个,新增市级临床研究中心1—2个,建成中西医结合相关学科1—2个,升级市级重点学科1个;到2030年,新增县级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平台和中心2—3个,新增市级临床研究中心1个,力争新增国家级中心1个;到2035年,云阳拥有国家级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和团队2个以上,稳居渝东北与万开云地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高峰位置。 |
项目3 | “守正创新”重大专项计划。依托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及其他医疗单位,联合重庆市、成都市相关院所,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机制下,瞄准重大、重点、专项研发建设项目,推动云阳中医药“守正创新”事业发展。到2025年,申报成功国家级课题3—5项,市级课题10—15项,区县级课题20—40项,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15项;到2030年,新增国家级课题3—5项,市级课题10—15项,突破国家重点、重大专项1—2项;到2035年,包括重点、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级课题持续增加,云阳县成为川渝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关键节点。 |
项目4 | 行业重大科技平台打造计划。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下,依托高水平学术合作团队及重大研发专项支持,争取国家与地方共建,打造中医药行业重大科技平台。到2025年,建成5—8个企业级研发平台,申报1—3个市级中医药相关科技平台,力争获批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1个;到2030年,县级与市级科技平台提能升级显著,新增市级重大研发平台1个,新增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1个;到2035年,在高水平人才队伍、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平台等条件的支撑下,云阳县中医药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达到成渝前列水平,成为渝东北与万开云医学中心的关键支撑。 |
1.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以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大力推进云阳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由院史馆、国医启蒙馆、名医堂、“治未病”中心、名老中医传承室、中医药文化馆(主要包括地方名医展区、药方展区、中医药文物展区、中药标本展区和多媒体播放区)等组成,可建于县中医院内。继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馆藏资源研究开发和管理,提升“健康云阳”品牌。
2.打造中医药文旅融合示范区。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实施方案》中加快建成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的发展方向指导及万开云地区“一核两极”的布局结构框架下,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充分结合云阳中医药业态分布,以云阳县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整合云阳县旅游与文化资源,以“宜业宜居宜游”为主题进行深度开发,打造云阳黄金旅游产业“引擎”。重点对龙缸、岐山草原、张飞庙、普安恐龙化石公园、三峡梯城等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与文化产业观光带串联融合,规划一条“1—2日游”的“健康文化与生态养生旅游观光带”。
3.打造中医药特色小镇。在云阳黄石、水口、盘龙或凤鸣等区域,以云阳地域文化、中医药文化为内核,以云阳特色旅游资源为补充,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康养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借助自然、交通、人文等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集“生态居住、康养旅游、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小镇。
4.加强中医药文化推广宣传。深入开展中医药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等活动,积极举办中医药科普讲座、中医养生文化节、设置中医药宣传栏、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手册,有效促进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县中医院、县教委等建立中小学中医药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制定中医药文化课程和实践计划,开展中医药文化展览、辨识中草药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依托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等,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点,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普基地,完善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网络,采用讲堂、论坛等传统形式及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提升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度。
5.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依托云阳灯笼石公园,结合“灯笼”和“石”两个文化元素,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公园内涵,集中展示传统中医药文化精髓,传递阴阳平衡、和谐健康理念。主要景观包括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名家碑刻群、运动养生广场、中医药健康步道等。中医药文化长廊以灯笼彩绘、浮雕及展板为主体,作为中医传统文化、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中医药名家碑刻群设置巴蜀名医介绍、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典故,通过“石”这一自然元素让市民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运动养生广场以展示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为主,定期开展传统功法普及活动,积极宣传传统功法养生;中医药健康步道可选择银杏、白蜡、红枫、国槐等具有中医药价值的乔木,搭配枸杞、芍药、金银花等药用灌木,实现乔、灌、草结合,打造独具中医药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
专栏五 中医药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项目1 |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计划。以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坚持政府引导示范,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力推进云阳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到2025年,云阳中医药单品种及综合文化博物馆达3个以上,新增市级中医药博物馆1个,新增市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1个,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率达100%;到2030年,新增中医药单品种及综合文化博物馆2个以上,新增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1个;到2035年,中医药博物馆成为云阳县综合文化教育的结构性组成。 |
项目2 | 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计划。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充分结合云阳中医药业态分布,在乡村振兴、大健康产业及三峡健康城建设等上位规划中,将中医药元素融入既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到2025年,规划“1—2日游”的“健康文化与生态养生旅游观光带”1—3条,云阳自然与人文景区内的中医药元素参与度达100%,申报国家级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文旅成为“天生云阳”的强大引擎;到2030年,新增3—5个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点(带),云阳县稳定进入国家级中医药文旅融合示范区名单;到2035年,中医药文旅融合示范区成为云阳县乃至万开云、渝东北及成渝片区的经济增长极。 |
项目3 | 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计划。沿中医药文旅带布局,点状建设特色小镇。到2025年,打造生态宜居、康养休闲及产业产品小镇10—15个,区域闻名小镇达5个以上,包含休闲农庄、主题公园等50个以上,特色小镇成为文化博物馆、健康体验的主要载体;到2030年,新增特色小镇10个以上,新增区域闻名小镇3个以上,中医药健康运动普及率不低于50%;到2035年,含中医药元素的特色小镇数量达到云阳县乡镇30%以上,云阳县成为渝东北与万开云片区著名的康养旅游特色目的地。 |
项目4 | 中医药文化节系列活动计划。充分发挥县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县中医药学会的作用,以中医药文化理论及中华哲学思想为主线,延伸“医养结合,养护合一”的养老理念,挖掘云阳县中医药地方资源,打造云阳县中医药文化节。到2025年,开展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文化学术论坛、中医药文化展览展示以及中医健康宣教、中医健康管理等活动10—15场次,参与市级中医药文化活动5—10场,中医药助力打造云阳特色文化节1—2个,如“渝东北中医药生态文化休闲节”“中医药膏方节”等;到2030年,持续稳定举办云阳特色文化节,文化节影响范围扩大,形成国内知名度;到2035年,中医药文化节支撑起“文化云阳”的浓郁氛围。 |
1.大力推动特色中药材种植,优化“品种—产区—产业”关系,塑造道地中药材“云阳品牌”。建设中药农业良好生产体系,推动中药生态化种植,开展中药种植的环境生态适宜性研究,评估中药种植的区域环境、土壤土质与药材品质,建成种植管理的环境友好型系列规程,推广中药生态种植地方标准。在北部产区(农坝—上坝—江口—南溪)重点发展天麻、黄柏、黄精等,东部产区(桑坪—双土—大阳—石门—洞鹿—红狮—龙洞)重点发展天麻、佛手、石菖蒲、菊花、三木药材等,南部产区(盘龙—凤鸣—普安—龙角—泥溪—堰坪)重点发展艾草、佛手、菊花、小茴香、淫羊藿等,西部产区(水口—黄石—高阳—渠马—双龙—养鹿—平安—巴阳)重点发展枳壳、佛手等。
2.大力打造“道地品牌”,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支撑。实施“道地药材科技攻关计划”,联合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鼓励自主研发,聚集道地药材现代化知识效益;以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为支撑,加强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实施道地药材证书群计划,鼓励开展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道地药材认证和绿色农产品认证等;发掘中药软文化,实施道地药材人文内涵提升计划,收集、整理云阳中药民间经验,发掘天生云阳的中药因素,讲好优质道地故事,宣传中药地、中药人、中药事、中药情;围绕云阳道地中药材及优势中药品种做强地理标志性产品,打造具有云阳地域特色的公共品牌。
3.大力发展中药加工业,推动中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中药加工业是实现中药材从农产品到商品的关键产业,也是连接中药农业与健康服务业的纽带。结合云阳县“十四五”规划的产业布局,中药材加工产业重点强化产地一体化加工、体验加工、产品丰富化加工,以及优秀炮制工艺的传承创新。引导云海药业、万力药业、旭达药业等本地骨干企业,对生产线开展数字化、信息化改造,不断提升中药材提取加工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中药提取物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以县域内菊花、小茴香、乌天麻等品种为主,积极开展菊花、小茴香精油提取物、乌天麻等相关健康产品的开发。
4.大力提升中医药健康食品供应能力,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以“食饮结合、地方特色、链条完备、品牌集聚、川渝标杆”为发展原则,充分利用云阳县中药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药食两用原料特有的健康功能,结合绿色、生态的食品需求理念,以“旅游+产品”抓住万开云“城景通、景景通、换乘通”同城化旅游契机,打造富有云阳特色的成渝消费目的地。重点依托云阳县晚熟柑橘、乌天麻、艾草、佛手、菊花、黑木耳、羊肚菌、三峡白蜜等多种特色药食两用农副产品,瞄准渝东北保健、功能性及常规消费特色,并借力云阳县仓储物流集散地外销的便捷优势,内培、外引健康食品深加工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云阳县健康食品产业园,建成绿色健康食品供应地,成为全市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支撑。
专栏六 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项目1 | “云阳中医药”道地品牌打造计划。在优质种苗繁育、稳定种植基础上,实施道地中医药材攻关计划,发掘天生云阳的中药因素,讲好道地故事,宣传中药地、中药人、中药事、中药情,提升“云阳中药”品牌综合效益。到2025年,高质量打造区域性道地药材品种1—2个,获得有机、道地等系列认证;到2030年,培育区域性道地药材品种5—8个、全国性道地中药品种1—2个;到2035年,“云阳中医药”发展成为区域公共品牌。 |
项目2 | 云阳中药加工业发展计划。强化产地一体化加工、体验加工、产品多样化加工,注重优秀炮制工艺传承创新。到2025年,建成中药加工生产线10—15条,药材初加工总量达到6万吨以上,实现中药初加工业务与中药产品产值30亿元以上;到2030年,新增中药加工生产线3—5条,中药初加工业务与中药产品产值达50亿元;到2035年,云阳县中药加工产业达到渝东北与万开云片区领先水平,生产加工业务覆盖成渝经济圈。 |
项目3 | 中药提取物及创新产品研发计划。以云海药业、万力药业、旭达药业等本地企业为基础,加强中药提取物关键技术及创新药物研发,强化县内菊花、小茴香、乌天麻、艾草健康产品开发。到2025年,新增创新药物3—5个,培育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单品药(材)1—2个、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单品药(材)10—15个,研发上市食药同源、保健养生、旅游等商品20—30个,院内制剂、创新药物、健康产品等综合产值达70亿以上;到2030年,新增中药饮片、中成药20个以上,新开发食药同源、保健养生、旅游等产品30—50个,新增亿元规模的中药(材)品种10个以上,中医药产品产值突破100亿元;到2035年,云阳县中药提取物及创新产品研发能力位居渝东北与万开云之冠,中医药新产品转化推广成效显著,充实起“云阳中医药”公共品牌的综合价值。 |
项目4 | 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打造计划。深入挖掘云阳县中药资源优势,抢抓三峡城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契机,推动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落地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内培、外引健康食品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建成特色药食两用农副产品加工线10条以上,成为市级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组成部分;到2030年,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发展为三峡城大健康产业园的核心模块,新增中医药健康产品企业10—15家,健康产品业务基本覆盖柑橘、乌天麻、艾草、佛手、菊花、黑木耳、羊肚菌、三峡白蜜等云阳特色品种;到2035年,中医药健康食品产业园成长为全国中医药绿色健康食品供给地。 |
1.打造万开云区域中医医疗服务集群。紧扣云阳县在渝东北与万开云片区的中医药“一心两地”目标定位,以云阳中医院为中心,联合万开两地医疗机构,创建“1+2”区域中医综合医联体。整合优化三地中医医疗资源,做优做强康复科、针灸科、肛肠科、骨伤科、肾病科等专科,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建立错位发展、特色突出的专科联盟,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科研协作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带动区域内中医医疗服务全方位发展。
2.万开云区域中医药人才共育计划。整合云阳与万开两地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空间,完善中医药人才多元化发展体制机制,合作培育中医药创新人才、中医药产业紧缺人才。依托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阳校区;联合云阳中医院、重庆三峡云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三峡云海中药学院”;依托云阳中医院,建立万开云区域中医药人才规培基地、名师传承工作站。大力实施万开两地名医入云计划,将名医全职来云工作与柔性使用相结合,构建“线上咨询、线下指导”相结合的“互联网+名医咨询”新模式。
3.组建万开云区域中医药学术联络平台。发挥云阳中医院名医、名科的引领作用,组建万开云区域中医药学会。整合万开云三地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中医药企事业单位,打破行业和地域的束缚,搭建共享共用的中医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积极开展万开云地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科学研究,以学术繁荣引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4.实施万开云区域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发挥万开云中医药同根同源优势,充分挖掘三地中医药资源。支持万开云三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古籍互相复制,巡展交流;共同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的“六进”活动;共同打造中医药文化走廊;互派中医药科普专家异地巡讲,推进区域中医药文化传播。
专栏七 中医药区域协同发展“名片”工程
项目1 | “1+2”中医综合医联体创建计划。以云阳中医院为中心,联合万、开两地医疗机构,创建“1+2”区域中医综合医联体。到2025年,创建5—8家中医综合医联体,建立康复科、针灸科、肛肠科、骨伤科、肾病科等专科联盟5—8个,实现中医医疗、中医医保一体化,云阳县中医药“一心两地”的定位目标基本实现;到2030年,创建15—20家中医综合医联体,专科联盟12—15个,区域协同医疗覆盖中医药所有疾病、科室,并形成成熟的区域性分级诊疗机制;到2035年,中医综合医联体集群进一步实现规范、整合,成为川渝标杆。 |
项目2 | 三峡医专云阳分校建立计划。依托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整合云阳中医院医务人员,2025年前,成立重庆三峡医药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阳分校。结合云阳与万、开两地中医药教育资源,充分依托川渝两地高水平科教院所,合作培育中医药创新人才、中医药产业紧缺人才。 |
项目3 | 三峡云海中药学院共建计划。2025年前,重庆三峡医专、云阳中医院与重庆三峡云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建设“三峡云海中药学院”。成立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建立云海药业订单班,建设订制小药园。遴选具有发展前景的中药相关品种,校企院三方共同开展种植基地建设。三方共建“医院制剂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传统医院制剂研究,力争申报医院制剂新品种3种。 |
项目4 | 区域中医药学会创办计划。整合三地及成渝双城经济圈范围的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万开云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科学研究。万开云区域中医药学会2023年前组建成立,包括中医药典籍研究分会、中医药适宜技术分会等,2025年前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8—10次,以学术繁荣引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相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卫生健康委,牵头负责办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具体工作事宜。对照《云阳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的目标要求,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当年实施”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项目库,科学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定期对具体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评估,确保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切实落实市、县政府对中医药的财政投入倾斜政策,加大对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重点学科、专科专病、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播等中医药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县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增加对中医药的专项补助经费,逐步提高中医药经费的比例,在卫生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中,增加中医药建设项目份额,同时积极争取市级财政的经费支持。对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支持。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大力支持县域区内中医药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云阳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增强事业发展后劲、提升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要把抓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吃透中央、地方相关政策,选准建设方向,扩大中医药项目投资,努力实现中医药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要抢抓机遇,抓紧中医药项目的谋划储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中医药建设项目。要做好项目的审核上报,严格评审,及时报批,抓紧立项,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各级部门要积极落实项目的要素保障,解决好中医药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投资服务,增强投资活力。
开展院校合作,培养中医人才。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将县中医院建设为中医药类院校学生的临床实习基地;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县职教中心开设中医药种植技术、炮制技术等方面专业,建设渝东北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职业技术人才,鼓励医务工作者攻读更高学位并制定一定的奖励激励制度。通过编制倾斜、改革绩效考核方法等手段,吸引和稳定优秀中医人才在云阳的发展。鼓励县级用人单位优先选拔医药领域高端科技人才,县政府可酌情解决住房、落户、子女上学、生活待遇等问题。
加强行业监管指导,卫生、药监、工商等部门发挥行政管理的监督作用,严格中医医疗机构、人员、设备和技术准入,严厉打击非法中医药诊疗活动,严肃查处虚假违法中医药广告,依法打击掺杂制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规范服务秩序和服务行为。发挥舆论媒体导向作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支持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宣传各地推进事业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和版面,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活动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推动中医药进校区、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让中医药真正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科学运用中医药和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