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图片
云阳面登上央视《生财有道》
日期:2021-05-14 字体:【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大江南北对于面条的做法各有不同,各具特色,重庆面条也在其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量。


他叫刘明华,是一家面馆的老板,每天早上天一亮,刘明华的面馆里就开始陆陆续续有了来吃面的客人,大部分来吃面的都是老回头客了

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唤醒了早起人们的身体,也慰藉了心灵,迎着朝阳开启一天的行程。

九十点钟,吃早饭的客人几乎都走了,刘明华店里的备料也卖得差不多了。

这样份量的一锅香辣牛肉正好够卖一天,再加上肥肠、排骨、炸酱等其它品种,刘大哥一天起码要做上五六锅备料。刘明华的面馆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支撑着全家人的生计。

刘明华有两个儿子,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一个正在上大学。

刘明华说等孩子们大学毕业以后,他也打算退休了休息休息。在云阳,像这样的面馆有近500家,分布在云阳的各个角落,这些面馆是云阳人习以为常也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些面馆也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努力和希望。

云阳人爱吃面,更爱做面。在云阳,做面的人被称为“云阳面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云阳县很多人怀揣着致富梦想,到武汉、宜昌、昆明一带开始做面、卖面。弹指一挥间。而今云阳面工已经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云阳面业也成了一张享誉华夏大地的名片。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全国各地做面、卖面的云阳籍面工达20多万人。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开发区的面房女掌柜夏国兰,就是在外务工的云阳面工之一。夏国兰是云阳沙市镇柿坪村人,上世纪90年代初受当地村民纷纷外出做挂面的影响,便跟随丈夫和亲戚朋友一起南下打工做面条。

如今,夏国兰已经在面业行业中奋战了近30年,如今面坊的生意更加红火,夏国兰用她的创业历程,印证了坚持就是胜利,成功来自勤奋的创业理念。

他叫刘兴全,被云阳面业人称呼为“拼命三郎”。

作为在外创业的云阳人,刘兴全在湖北省武汉市经营的工厂,每天夜里都是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为了让百万武汉人第二天早上能够吃上一碗放心、新鲜的热干面,五十岁出头的刘兴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和工友们从晚上10点一直忙碌到凌晨两点左右。

吃苦、拼命是所有认识刘兴全的人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创新、创业则是刘兴全对自己和对企业最深刻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的改造,如今由刘兴全自主设计的面条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

经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刘兴全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而且在面业市场也从一无所有到年产值上千万元。

这些外出闯天下的云阳人事业做得是风生水起,而在云阳本地的面业人也是干得红红火火。

她叫冯小艳,是云阳江口人,从爷爷辈开始,家里就是做面的面匠,祖辈的做面技艺一直传承到了冯小艳的手里。冯小艳没有继续开面坊,而是引进了云阳第一家加工万吨级以上的智能化自动化面条生产线,从做鲜面条转型为干面条,大大提高了产量,成为了云阳面条行业的翘楚

品种丰富,让冯小艳经营的面条迎合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这可以说是冯小艳成功的诀窍之一,根据地域、年龄、需求、喜好来细化消费群体,并且有针对性的生产产品,冯小艳说定位越准确,销售的就越好。

接下来要带大家认识的这位可以说是云阳面的新生力量,面四代,陈莉莉。作为云阳面行业内的年轻一代,陈莉莉为云阳面注入了新鲜的思路和理念。不仅做鲜面条、干面条、还开面馆,但是她开的面馆已经和传统面馆大不相同。

简洁大气的店面,古朴幽雅的就餐环境,陈莉莉经营的云阳面体验馆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面馆,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而且从面粉到面条,再到面馆,也是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条,大大提高了盈利收益。

一碗云阳面,吃出思乡情。现如今的云阳人已经逐渐从鲜面加工,原材料供给中又迈进了一步,开餐馆打品牌,形成自供自给的产业链,让更多人了解云阳面,推动云阳各类特色产品。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