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2024-03-04




云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云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云阳府发〔202156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云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云阳县人民政府

20211223


云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二〇二一十二


目 录

第一部分  立足新阶段,开启新征程 .................................................................6

一、“十四五”时期开局起步的坚实基础..........................................................6

二、“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 ..........................................................8

三、“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 ..........................................................9

(一)存在的短板 ..............................................................................................9

(二)面临的差距 ..............................................................................................10

第二部分 践行新理念,绘就新蓝图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一)总体目标 ..................................................................................................14

(二)具体目标 ..................................................................................................14

第三部分 落实新举措,实现新跨越 .....................................................................18

一、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导向,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以更高质量的目标培育新时代新人才 .................18

(一)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8

(二)激励创新探索,改进育人方式 ........................................................................................................22

二、以高水平高质量教育公平为导向,推进五大专项计划,以更高品质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26

(一)着力优质普惠,推进学前教育品质提升 ..........................................................................................26

(二)着力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品质提升..........................................................................................28

(三)着力特色多元,推进普通高中品质提升 .........................................................................................29

(四)着力普及普惠,推进特殊教育品质提升 .........................................................................................31

(五)着力规范发展,推进民办教育品质提升 .........................................................................................32

三、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导向,开展五大专项行动,以更高水平的贡献力释放教育新价值 .................33

(一)多维度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促发展 .........................................................................................33

(二)多形式出招,高等教育创新体制破困局......................................................................................... 36

(三)一体化实施,科技教育融合创新全覆盖 .........................................................................................36

(四)多样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全链新体系 .........................................................................................37

(五)多元化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展新颜 .........................................................................................39

四、以发展需求为导向,落地五大攻坚项目,以更高标准基础能力建设展现教育发展新形象 41

(一)优化学校布局,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 .........................................................................................41

(二)加强装备配置,实现设备设施标准化......................................................................................... 43

(三)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信息教育新形态 .........................................................................................43

(四)建强师资队伍,培养现代教育好教师 .........................................................................................46

(五)狠抓安全稳定,筑牢教育底线防火墙 .........................................................................................49

五、以完善治理体系为导向,完成五大改革任务,以更高水准治理能力绽放教育发展新活力 .............50

(一)共建共享,全面构建多元主体,教育共治新格局 ..........................................................................50

(二)依法治教,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新格局 .........................................................................51

(三)合力推进,全面建立教育评价创新体系新格局 .........................................................................52

(四)创新驱动,全面建立办学体制机制治理新格局......................................................................... 53

(五)开明开放,全面开创国际国内教育合作新格局 .........................................................................55

第四部分 强化新保障,担当新使命 .....................................................................................................57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57

二、建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机制 .........................................................................................................58

三、建立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机制 .........................................................................................................58


云阳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强县建设,按照《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云阳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立足新阶段,开启新征程

一、“十四五”时期开局起步的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云阳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实施方案,开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云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展现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工作深入开展,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加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扎实推进,学校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巩固。二是教育供给水平迈上新台阶。新建公办幼儿园8所、中小学6所,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77所,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120所,新增幼儿学位5000个、中小学学位20000个、床位3000个,实现建制乡镇寄宿制学校全覆盖,大班额从“十二五”末期的478个下降到31个,标准班额从56.1%上升到86.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城乡学校艺体教师、城乡公办幼儿园教师、村校或教学点公办教师三个全覆盖,培养市县级骨干教师1986人,组建名师工作室102个,全县现有市级名师、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17人,第一批重庆英才计划教育领域名家名师1人。完成校园网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建成投用,智慧校园试点推进,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三是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实现新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9%,全面保障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适龄少儿公平接受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1%。创办重庆幼儿师专云阳(梨园)校区,突破性迈出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基本形成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民生实事,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四是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高中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云阳成为全国各高校优质生源基地。课程化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和道德感悟教育,扎实推进暖心、健体、尚美“三大工程”和“2+X项目”,成功创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重庆市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市级特色学校115所,学生荣获体育、艺术等国际奖41项,全国奖610项,五育并举办学格局全面形成。五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围绕全县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职教专业,新增大数据等专业7个,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6个、市级双基地1个,合作企业达19家,涵盖6个专业大类18个专业,累计培养技能技术人才10000余人。六是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推行小初高衔接教育改革,全面实行基础教育学区制管理,集团化、联盟化办学,基础教育区域均衡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财务制度改革,规范学校临聘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食堂管理,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确立了竞争激励、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积极性。

二、“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

党和国家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云阳教育“十四五”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有新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若干个关于教育发展总体部署的文件,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教育新任务。把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科学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最根本的职责和使命。把握区域发展新格局,严格落实党中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市委“一区两群”、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部署,发挥云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节点作用”、坚持“四化路径”、实施“双1001000战略,实现“五地一支撑”目标,赋予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好中国底色、夯实能力的职责使命。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有新期盼。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优服务,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也是对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面临新挑战

对标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云阳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短板和弱项。

(一)存在的短板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加快人口向城区和江口、南溪、凤鸣、盘石等中心镇(街)流动,随迁子女剧增,城区和部分中心乡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县城老旧城区大班额、大校额消化任务艰巨,城镇挤、农村弱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对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开明开放、共建共享”意识还不牢固,协同发展意识不强,科学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不足,落实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融合、学科渗透思路不新、办法不多,中小学实验教学缺位,教科研创新对质量提升的牵引力不强。内涵发展上,少数学校还停留在浅表层次,形式上的多,深入持久有效的少。教育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设备设施缺口较大,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享还没有形成常态,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三是教育服务县域经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县域产业吻合度不高,办学效益不明显。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深入,学校和企业间“双师”互动缺乏保障。社区教育在满足群众的需求、以人为本定制菜单式的课程、服务社区居民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方面还有差距。四是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有差距。深化教育治理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举措还需进一步细化优化。教育财政投入跟不上教育快速发展进程,支出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现代学校制度还不完善,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教育生态没有完全形成。

(二)面临的差距和挑战

与主城比较,近几年云阳教育强劲发展,进一步缩小了与主城的差距,但是在优质均衡、素质教育、课改教研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周边区县比较,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半小时经济圈”集聚效应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但“一核两极”城市空间布局,“一核”必然对“两极”产生虹吸效应,面临更大的挑战。万州教育基础雄厚体量大,开州稳步增长后劲足,奉节改革创新力度大,与云阳教育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云阳教育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形势。


第二部分 践行新理念,绘就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高质量、现代化、均衡公平”这一主题,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布大局、开新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做靓云阳教育城市新名片,以优质教育服务,助力云阳“双1001000战略的实施和“五地一支撑”目标实现,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铸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凝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正能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根。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全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公共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发展动态的优质均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基。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增强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完善体制和机制,保障教育地位优先、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促进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要。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招生考试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校长职级制、教育开放与交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局面。

(五)坚持提升教育质量务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进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注重内涵发展,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优质教育体系构建,培育学校特色,塑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内涵,追求教育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促进学校自主、科学发展,提升办学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十四五”,着眼2035,展望2050,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成渝地区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构建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现代化、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形态。

2025年,全县教育实现“四全面、三基本、三转变”目标,即:全面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全面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建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基本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云阳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云阳教育从外延拓展向内涵深化转变,从基本满足向更加满意转变。努力建成优质发展库区领先、教育质量成渝有位、现代化治理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强县。

(二)具体目标

——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质量区域领先。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学校规划布局,深入推进学区制、集团化、联盟式办学改革,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主要教育指标区域领跑。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5%,普惠率达9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认定;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9%以上,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5%以上,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范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以上,高中教育质量在成渝两地稳居前列;现代职业教育做大体量、做优质量,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突破发展,职普比大体相当,建成市级“双基地”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各1个,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60%左右,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匹配度达90%,校企合作实现年均产值1亿元以上;全面消除大班额、基本消除大校额。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实现专业水平区域领先。以“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为标准,写好配、管、训三篇文章,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思想、科学教学方法和鲜明办学风格的教学名师、教育名家和名教研员,建设一支精通现代学校管理的干部队伍。到2025年,各类教育教师配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历达标率100%,培养市县级名师、学科名师100人,市县级骨干教师总量达到2500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30%,名优教师的总量力争位于成渝地区前列;45岁以下的干部占比50%左右,国家、市级骨干校长20人以上,建立名校长工作室20个以上。

——推进特色教育品牌化,实现特色教育品质区域领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到2025年,做实做亮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县,建成体教融合示范县、劳动与科技创新融合教育标杆地和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特色学校50所,县级特色学校实现全覆盖。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校园100所。创建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10所和社区教育特色服务中心10个。

——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区域领先。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核心,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建成云阳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构建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全新教育生态。到2025年,更换互动式教学终端3000套、计算机5000台,建成智慧校园示范校20所、专递课堂50间、名师课堂50间、名校网络课堂20间。

——构建教育治理体系新格局,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区域领先。以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政府统筹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优化服务的治理渠道不断完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增强。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着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打造具有云阳特色的教育评价实践模式。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发展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云阳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2020

2025

属性

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数(万人)

2.9

3.0

预期性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0.9

95

预期性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

55.6

60.0

预期性

义务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10.2

9.6

预期性

其中:普通小学

6.4

6.3

预期性

普通初中

3.8

3.3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9

99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学生数(万人)

3.0

3.0

预期性

其中:普通高中

2.4

2.25

预期性

中等职业教育

0.6

0.75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1

98.5

预期性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

0

1

预期性

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8.51

10.4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3

12

约束性

教育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

21.9

22

预期性


第三部分 落实新举措,实现新跨越


紧扣“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三个总体目标、五个具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教育创新和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优化教育空间布局为突破口,坚持现代化引领、信息化支撑、特色化发展、融合化驱动、多样化服务,实施一项重大工程,推进五大专项计划,开展五大专项行动,落地五大攻坚项目,完成五大改革任务,构建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业态、新治理的教育新格局。

一、以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为导向,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以更高质量的目标培育新时代新人才

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充分把握五育并举的内在协调性和有机统一性,各发其力,同频共振,传承创新,构建多维立体育人的云阳教育新生态、新实践、新范例。

(一)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 突出德育实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教师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把德育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坚定远大理想信念修大德。构建“大思政”育人新体系,全面推动纵向贯通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和横向贯通的“理论+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把思政课有机融入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中。选配好和培养好思政老师,各级党组织书记、学校校长担任“第一思政老师”,带头讲好思政课。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利用红色资源厚植爱国情怀。开发云阳独特的恐龙文化、三国文化、盐文化、移民文化等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体验感、亲和力,帮助学生在思政课学、思、悟、行上见成效,画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心圆。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和“三全育人”模式,推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探索“学校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强党建、带团建、优队建,持续推动共青团和少先队改革,构建党、团、队相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党团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团教协同、融合发展。

2. 提升智育水平。构建现代课堂,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常规,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推进全员阅读、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知识储备。在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打造一批名师精品课程,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和案例,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行项目式、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和高中走班制、选课制和综合实践等教学组织模式,探索个性化、小班化等教学方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甄别、发现、遴选和培养机制。

3.强化体育固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建构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纵向贯通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实现“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特色化”发展。持续实施“2+X项目和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至少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爱好,切实保障学生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减少“小胖墩”。把青少年体育竞赛、训练体系建立在学校系统中,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支持学校建立高水平学生运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坚持各校每年举办二次运动会,全县每年举办一届各类单项赛事,每三年举办一届综合性运动会,完善学段间相互衔接的校、县、市、国家四级体育竞赛参赛机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抽查复核机制,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反馈和结果应用机制。

4.增强美育浸润。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聚焦“教会、勤练、常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办舞蹈、戏剧(话剧)等艺术特色社团。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培育的美育课程目标体系,全面推进“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大力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活动技能,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在美的视界中,培养美丽少年。

5.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探索劳动教育清单制度,设立劳动实践周,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和公共场所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让学生在多元劳动实践中奉献社会,体验劳动的幸福和快乐。搭建城乡中小学校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城区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共用、课程共享、活动共建、学生共育。大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推进劳动教育文化建设。

专栏1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将文明礼仪教育和道德感悟教育培育成具有云阳特色、全国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品牌;打造云阳县中小学生精品思政课100例,创建县级及以上中小学德育品牌20个。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100%,优良率60%以上。创建体教融合示范学校或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0所,开发体教融合精品课程100个,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100名以上。

3.学校坚持每年举办艺术节,县级坚持每年5月为学生艺术活动月、每三年举办一届学生艺术节。打造100个高水平学生艺术社团、20个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二)激励创新探索,改进育人方式

1.坚持走好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孵化一批同中有异的特色学校,围绕管理、学科、艺体、队伍建设、家校共育、办学模式、教育信息化、学校文化、国防教育9大类特色项目,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发展之路,成熟1所创建1所、创建1所命名1所,有序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形成生生有特长、校校有特色的内涵发展新形态。加强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浸润、感染、熏陶学生心灵。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依托云阳生态文明绿色基底,开展生态校园、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绿色校园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升旗、入队、入团等仪式教育在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价值引领中的作用。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持续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家长评选活动。深化同一区域内实施体育、艺术特色项目一体化布局,建立小学、初中、高中特色项目贯通衔接培养模式。加强特色项目相同或相似学校之间的链接,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场地设备、教学教研等方面共建共享,打通特长生小、初、高升学绿色通道。

专栏2坚持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1.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课堂器乐、校园集体舞、书法、绘画、手工、戏曲、戏剧等艺术特色项目。

2.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田径作为各中小学必选项目,摔跤、游泳、体操、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气排球、武术、拳击、跆拳道、攀岩、棋类、毽球、舞龙舞狮、体育舞蹈等作为自选项目逐步普及。

  1. 打造具有云阳特色的综合实践大课堂。加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课程建设,把云阳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事业单位等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学生综合实践平台,推进实景教学,让思政课动起来,让体育课乐起来,让美育课活起来,让文化熏陶和劳动课程实起来。建立“立足课堂,课外延伸,立足学校,校外拓展,在开放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与能力”教育模式,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学旅行,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扩大知识面,完善自我,建设具有云阳特色的社会实践大课堂。
  2. 全面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机制。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积极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发挥家庭“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引导家长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部署,完善互动、互惠的家校共育机制,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平台,规范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建设,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制定《云阳县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重点打造“十万家长大课堂”“家长成长夜校”“家校面对面”“家长督学、家长义工进校园”“书香家庭建设”“家长开放日”等家庭教育服务品牌,探索“内涵式、精细化”家庭教育建设新路子。推进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正确的教育引导。
  3. 一体化推进幼小初高衔接教育。建立全县幼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持续探索以“一主三翼”(“一主”,即以“幼小初高贯通衔接教育研究”价值取向为主导;“三翼”,即以课程、课堂、德育的贯通衔接为研究的三个维度)为构架的幼小初高贯通衔接体系,完善以高中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一体化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刻理会新高考改革对各学段教育带来的影响,自觉践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大教育观,加强学段教学衔接。引导家长和教师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主动帮助学生适应新高考。幼儿园和小学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阅读训练。初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各科学习,及早纠正偏科现象。及早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为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最大限度激发个人内在潜力。高中注重学生生涯引导教育,要更加注重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的教育系统“八五”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等系列活动,提升师生参与覆盖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丰富和优化法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矫治体系,推动专门教育与治安管理处理、刑事处罚等配套衔接。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资源,围绕生态文明主题开展教研、赛课、征文、展演等系列活动,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推进校园绿色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有效遏制学校餐饮浪费。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建立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评估体系。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推进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建设,拓展丰富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统筹军地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军地合力培养国防教育教师和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力度,推动军地人才共育共用。

二、以高水平高质量教育公平为导向,推进五大专项计划,以更高品质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以新思想指导,以新理念推动,以新方式落实,统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率,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提高品质转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抬高教育发展底部,加快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着力优质普惠,推进学前教育品质提升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持续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与建设,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举办流动幼儿园或季节班,方便农村边远地区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普惠率;积极化解幼儿园“大园额、大班额”,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品质民办幼儿园,确保普惠有保障,优质有供给,高端有选择,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构建覆盖城乡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新体系。

2.提升学前教育办园品质。积极推行集团化、学区制等管理模式,推进公民办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开展对口帮扶,推动重庆二师、重庆幼专到云阳领办幼儿园,形成示范幼儿园带动区域中心幼儿园、区域中心幼儿园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指导村级幼儿班(点)的梯次帮扶体系,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进一步完善“走教”制度,加强“幼教名师义务走教队”建设,将科学保教送到农村教育的最末端。不断完善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实现一级园占比高于20%,二级园占比达50%,三级园低于30%,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园安全防护、收费、卫生保健、保育教育方面的监管。确保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如期通过市级督导评估和国家验收。

3.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完善教、研、训培养体系,依托重庆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梨园校区,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和保育专业,支持重庆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与优质幼儿园共建培训基地,强化专业学习与跟岗实践相结合,提高保教人员专业能力和科学保教水平。深入开展保教规范达标活动,确立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活动为主线的基本教育模式,试点推广“安吉游戏”和“幼小科学衔接”行动计划,坚决防治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优化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培育园本化课程示范园和精品课程,促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实施,逐步形成课程品牌。发挥学前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小组作用,加大课程建设发展共同体、园本教研特色项目培育、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等项目建设力度。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更好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二)着力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品质提升

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抓手,努力把义务教育建设成为硬件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质量上乘、人民满意的全市典范,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目标迈进,为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新范例,奋力打造全市、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样板。

2.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公用经费基准、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做好加法,持续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推进解决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破解教育民生短板,彻底消除“大班额”,基本消除“大校额”,实现学位充足、结构均衡、品牌优质。坚持“应入尽入”,保障入学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惠民,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3.创新治理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在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做好乘法,推行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教师县管校聘、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职级制、绩效增量考核等改革措施,持续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能,彻底释放协同创新的“聚合效应”,促进学区与集团内部干部教师互派交流、课程教学互助共进、设施场地共建共享,全方位构建高质量内涵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切实加强校本课程监管,以及对进校园的教辅、课外读物等教学材料的审核把关。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坚持教学相长,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着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统筹安排作业数量和时间,不断提高作业设计、布置与批改质量,优化考试内容与形式。建立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

4.加强教育质量督导评估。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考核办法,实行结果性考评、过程性考评和发展性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构建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符合中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三)着力特色多元,推进普通高中品质提升

1.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第二期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强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课程创新基地、校本教研基地、精品选修课程、优秀学生社团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优质学科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精品选修课程,建立开放型课程体系,探索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探索“大单元”教学,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深入开展验证性试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秉承“一生一个发展路径,一生一套成长方案”发展策略,完善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打通生涯教育“最后一公里”。完善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综合楼、艺体活动馆、社团活动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建设,加强课程改革基地建设。

2.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树立群体创优、开放办学的理念,杜绝单打独斗的现象,形成高中教育合力,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围绕普通高中“新考改、新招改”,持续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引导学生科学选课走班,抓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好实践基地。建立高中个性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高中学校在人文、科技、数理、语言、艺术、体育等领域错位发展、多元发展、特色发展,把每所高中学校都办成定位不同的优质高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到适合的学校读书。深入研究高校招生政策,精准把握高校招生改革动向,合理调控“物理类”和“历史类”选考比例,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升“双一流”高校录取率。

3.创新举措提高育人质量。围绕强基计划、五大学科竞赛、农村专项计划开展攻坚,建设拔尖人才创新培养基地,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设韩语、日语、西班牙语及其他小语种课程,推广开设“小语种”教学班。建立与先进学校和教育集团优生共育共培机制,引进特殊人才,邀请清华、北大等高校校友返校助力高中学子,解决竞赛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推动高中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探索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通过“小学观察监测、初中跟踪培养、高中集中培训”模式系统化落实强基计划,为高中提升充足而高质量的生源。

(四)着力普及普惠,推进特殊教育品质提升

1.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特殊教育协调发展。采用“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方式,实现残障少儿入学全覆盖、零拒绝,对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障少儿,持续开展送情、送智、送康复的送教工作。试点在县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学前教育班,扩大特教学校职高招生规模,探索让每个残疾学生毕业时掌握12项谋生技能,将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端延伸。积极推进“医、教、技”相融合教育模式,保障每一名残障少儿至少掌握1项生存技能,打通特殊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渠道。拓展以技能培训为主的社区特殊教育,构建特殊教育终身服务体系。

2.提高特殊教育服务水平。将特殊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残疾儿童专业服务制度,探索“鉴定安置、前期评估、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价、康复训练”一体化运行模式,实现发现、评估、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医教结合、转衔教育的一体化管理。支持普通学校积极创设融合教育环境,为随班就读残障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与相关专业服务,实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有机结合。

3.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继续推进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片区医教结合区域实验建设,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专用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配置功能室设施设备,配齐紧急求助报警系统等硬件设施。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探索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

(五)着力规范发展,推进民办教育品质提升

1.支持社会资源参与教育。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委托管理等途径,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探索以土地、校舍等要素低租金或零租金等方式,吸引教育名家或品牌学校参与办学。创新民办教育融资机制和奖励机制,制定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办教育的项目库,实施出资人奖励制度,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多样化教育服务。引进和培育品牌民办学校,支持民办学校品牌化、连锁化和集团化发展。引导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转变服务职能,转型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高规格高品质民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2.支持民办教育优质规范发展。推进民办学校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完善民办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依法健全民办学校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民办学校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和民办学校风险防范、信息公开、举办者变更机制,探索建立民办学校重组和退出机制。依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注重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3.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着力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分类管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推行校外培训机构负面清单和黑、白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三、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导向,开展五大专项行动,以更高水平的贡献力释放教育新价值

以科技创新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以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为突破口,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融合发展,提升云阳教育对千亿工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撑力,不断增强教育的服务力和贡献度,涵养云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多维度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增效促发展

1.多样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重庆市云阳数智职业技术学校(云阳职教中心分校)建设进度,扩大优质职教资源供给;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制定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扩大中职招生规模,逐步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推动中职学生升学比例达到80%以上。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融通,支持中职学校成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普通高中生涯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全面实施“三教”改革,激活教师教学改革活力,加强教材管理,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职教教师薪酬制度,倡导职教教师领办企业,建立师生创业鼓励扶持基金,促进师生创新成果转化。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落实现代学徒制,增强学生就业本领,努力让学生就业有方、升学有路、深造有门。

2.对接产业发展新要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和万开云同城化、云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特点,开展专业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支持职业教育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力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90%,服务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对接“五地一支撑”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办好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

3.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统筹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政策落地落实。办好中职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区域协同创新联盟。继续加强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鼓励校企共建一批产业学院、打造一批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校企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招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努力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兴教、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

4.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大力推行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养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落实职业院校法定培训职责、“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和万开云同城化重点工作、重点产业、重点人群,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在职职工、新生代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生活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聚焦乡村振兴着力培养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与推广、网店管理与运营、网络咨询、物联网等方面的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专栏3推进职业教育品质提升

1.建成市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市级“双优”学校1所。

2.建成市级高水平骨干专业2个以上,市级优质专业3个以上。

3.建成市级“双基地”、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各1个。

4.建成重庆市云阳数智职业技术学校(云阳职教中心分校)。

5.1+X证书试点专业学生双证获取率60%以上;学生综合就业率保持在100%

(二)多形式出招,高等教育创新体制破困局

抢抓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着力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局两个重大机遇,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重庆“一区两群”、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战略,争取国家政策和资源倾斜,创新发展高等教育,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与周边区县高职院校错位发展,通过引进高校、企业联合高校、高校联合地方等多途径,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引进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云阳联合办学,设立教学基地、教学站、培训基地、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实施高校建设“一校两院”行动,建成重庆幼专梨园校区,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打造高水平学前教育院校,助力升本。启动建设两所高校二级学院。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整合县职教中心和数智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向高等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支持建设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围绕服务千亿工业、电子商务和乡村振兴,引进高层次人才,建好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三)一体化实施,科技教育融合创新全覆盖

1.加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开好小学《科学》课程,探索开展小学科学素质测评,加强中小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和学科教学融合,强化学生创造、思维、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规定实验,切实扭转忽视实验教学的倾向,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补齐实验教学短板。

2.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继续设立科技创新县长奖,以教育部年度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为抓手,持续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红领巾科技小社团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模式,推动科技教育学校全覆盖。

(四)多样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全链新体系

1.构建多元社区教育体系。建立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和规范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网络。健全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的职工培训制度,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职工培训能力,大力开展基于工作场所的继续教育,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落实广场、公园、气象站、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向社区免费开放,依托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平台,拓展社区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社会教育机构、企业、学校等参与社区教育工作,支持教师到社区教育机构提供志愿服务,建设一支热心参与终身学习服务的志愿者队伍,组建一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学习者激励机制,依托市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及服务体系,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初步形成“学校+社区+培训机构+线上教学”相互衔接的“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完善终身教育监管制度,规范终身学习服务机构的办学行为。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

2.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现“全员、全面、全程”特征,融合“一街一品、一镇一品”城镇建设,开发婴幼服务、健康养生、就业创业、留守儿童管理等多元化全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婴幼服务和老年教育,倡导“职继协同”“职校融入”,支持职业学校开设与老年教育相关专业,开发以需求为导向、符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课程体系和活动项目,探索“学养结合”新模式,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为婴幼儿托管和老年人学习活动提供新支持。推进“新市民”教育工程,开展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民主法治、文明礼仪、生活方式等培训,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学雷锋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宣传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健康社区、生态社区、数字社区等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学习之星、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规、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城市新文明。

3.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规范化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抓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全面提升市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语言文化素养。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好全国推普周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到2025年,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达标比例达到60%以上,全社会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


专栏4推进社区教育品质提升

1.依托市级学分银行,完善学分认定、转换、登记制度。

2.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覆盖率100%

3.创建县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20个、示范学习中心100个,学习型社区创建50%

(五)多元化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展新颜

1.巩固脱贫成果。着力构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动态监测机制,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保障留守儿童平等享受改革成果的权利。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优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程序要求,持续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强化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加大劝返力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完整接受义务教育。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高标准条件下的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持续巩固和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2.服务经济提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中职学校开设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和短训班,实施“一人学艺,全家脱贫”等帮扶培训项目,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县域“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和“三峡橘乡”建设,发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作用。鼓励职业院校与乡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提供专家咨询、项目策划、产业论证等支持。建立农业产业技术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资源开放共享。

3.引领乡风文明。把乡村学校建设成引领乡风文明的中心、科技为农服务的中心和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建立垃圾分类处置长效机制、推动群众习惯养成、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方面的积极引领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活动等,提升乡风文明。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办好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学校,支持乡村学校建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校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四、以发展需求为导向,落地五大攻坚项目,以更高标准基础能力建设展现教育发展新形象

紧紧围绕“一心两极三片”的云阳城乡空间布局,优化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空间布局,做强“一心”,做大“两极”,做好“三片”,扩增量、提存量、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促进公平,加快提高与“双50城市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基础能力,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读好书”的美好期盼,努力绘就城乡和谐共美新画卷。

(一)优化学校布局,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

1.布局一批城镇精品新校。匹配“公园城市标杆地”,开启城镇学校建设加速度,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新学校。在北部新区、东部新城、水口工业新区、小江科创城规划建设北城小学、初五中、小江科创小学等一批学校,完善城市新区教育功能。在县城老区(如望江大道党校、云江大道三镇合一等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新建2~3所小学,优化县城老区学校布局,着力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在教育资源紧缺的“两极”“一心”等中心集镇(街道)新建江口二小、南溪镇第二中心幼儿园等一批学校,提升教育综合承载能力。

2.塑造一批旧城精美老校。对标“城区景观升级”,推进学校高标准建设与云阳城区“4A景区升级和公园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把学校建成景点、景点建成精品,全力打造亮起来、美起来的学校亮点,努力实现校貌即风景、校景就是旅游景点。依据城区学校现有的地形条件,综合考虑校园空间布局和建筑特色,按照园林构图规律,以校园文化景观和绿色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层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高标准塑造老学校新风貌,努力创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学校自身特色,符合时代性、具有艺术美感的景观空间环境,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外颜”。坚持开明开放、共治共享,开门办学,喜迎八方客,使美丽校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广场、锻炼的运动场、学习的读书场,成为外来游客的最美人文景观,成为公园城市的风景线。

3.打造一批乡村精致学校。对标“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要求,切实解决好城区周边巴阳、莲花、人和、水口、复兴基础能力薄弱、办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一步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切实保障乡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和设施设备,推动乡村教育走向标准化和现代化,办“净化、绿化、美化”的精致乡村学校,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4.建设一批经典示范学校。优质发展,示范先行,支持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突出办学优势和特点,以争创成渝地区一流学校为目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在成渝地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名校,完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建设,激发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构建一流队伍、创造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

5.调整一批学校办学结构。举办云阳中学初中部,公办性质,办学规模18个班,参与城区划片招生,消化初一中、初三中“大班额”,逐步消除大校额。适度调减各高中学校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实行最低录取控制线招生办法,在普通高中试点举办“职普融通班”,探索“历史类+物理类+普职融通班”的多样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扩大职教中心招生规模,培养更多技能技术人才,职普比更加协调。

(二)加强装备配置,实现设备设施标准化

加快中小学功能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基本实验室配置,建设一批探究实验室和创客实验室,基本形成中学、小学、幼儿园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教学设备、课程标准相互融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创新教育实践环境。搭建中小学“互联网+书香校园阅读与管理服务平台,在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公共区域设立书架、开放式书吧等,把图书馆延伸到校园的每一角落。实施中小学设施设备改善计划,建立中小学仪器设备长效补充机制,提升教学仪器标准化水平,构建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中小学功能室、仪器设备应用服务体系。

专栏5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工程

1.全县各中小学实现区域化图书管理,每年生均至少增加1本纸质图书。

2.新建、改建60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探究实验室,新建创客实验室27间。

3.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新建38间探究实验室(含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历史等数字化实验室),新建创客实验室8间。

(三)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信息教育新形态

1.持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慧教育基础条件。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支持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集约化搭建云阳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对接国家、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推动全县教育信息系统业务、应用、数据和服务集成,实现国家、市、县、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建设智能学习空间,加快智能化教学终端建设,满足师生基于云、网、端的教学科研和学习活动要求,逐步形成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新形态。建设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强化教育城域网管理运用。

2.优化智慧教育资源供给,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创新,实现教学模式和教育形态转变。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建设上联下通、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着力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类学校资源共享,有效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制度。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和学习分析系统,为招生录取和学生生涯发展提供依据

3.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着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启动“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训,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建立一支教学理念新颖、手段先进、方法创新,能适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教师队伍。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培养,重视学生信息时代思维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伦理和文明素养培养,探索信息技术在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开设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等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4.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持体系,推进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实现教育管理数据整合共享,形成协同精细、响应及时、流程优化的智能教育管理服务体系,优化教育管理业务流程,构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决策支持及信息服务体系,以大数据推动教育治理科学化、现代化。开展教育态势感知、校园环境监控、教学质量监测、学校创新能力评测、教师教学特征分析诊断、学生学情诊断等工作。推动线上管理全业务覆盖,实现学生入学、转学、培养、评估等全程网上办理。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科教学、能力培养、升学指导、生涯规划、职业培训、老年教育资源等服务,为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全县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

专栏6信息化新基建项目

1.云阳县云教育管理指挥中心建设项目:推进“教育云”与“云阳云”平台的无缝对接,建成数字教育大资源中心与大数据决策指挥中心,实现全县互联互通服务体系。

2.云阳县5G+智慧教育建设项目:5G+智慧教育硬件环境建设及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建设等。

3.园网升级改造:突破教育城域网标准化改造瓶颈,突出针对性,避免重复建设,打通教育信息化高速通道,努力推进云阳县教育城域网“最后一公里”建设。统一学校互联网出口和规划校园网IP地址接入教育城域网,实施实名认证、上网行为审计和统一出口互联网管理。

4.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集约化搭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家、市、县、学校四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汇聚融通,形成连接师生、家长、社会的纽带,融入智慧云阳大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特色发展的有机整体。

5.智慧互动多媒体教学终端升级更换:更换全县3000多个班无互动功能的班班通设备。

6.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项目。

7.智慧课堂互动终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课堂互动终端。

(四)建强师资队伍,培养现代教育好教师

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优化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建立师资城乡一体化动态配置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教师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健全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持续推进学区(集团、联盟)教师走教、中心校教师到村校走教、艺体类教师支教和名师、骨干教师送教工作,探索教育集团、学区制管理、教育联盟等治校治教模式下的用人机制。通过遴选招录、整合存量等方式,配齐配足国家课程学科教师。继续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探索为初中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

2.健全师资管理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制定《云阳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基本要求》,健全师德学习、教育、考核、监管、奖惩、宣传、警示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解决好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等问题,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零容忍”。完善教师公开招聘、教职工聘任管理、职称岗位管理、职称评聘考核制度,建立教师积分管理制度,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分配办法,引导形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切实减轻教师不合理负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严控社会事务进校园,不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办活动,不将无关教学的任务摊派给学校。依法依规落实义务教育教师与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联动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大力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居住条件。引导鼓励民办学校建立教师收入与办学效益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加大对教育发展成果以及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生动局面。依法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引导教师主动修身修为,自觉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坚定信仰,积极学习,拓宽视野,提高传道情怀,提升专业水平,把自己锻造成全能型教师,自觉践行“三全育人”,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学识魅力赢得学生。健全师资培训制度,构建教师全程研训、全员练兵、全面提升的“三全”培训模式,完善校、县、市、国家“四级”培训体系。分层分类分科开展五年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实施教材教法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人人过关”计划。实施中小学教师“一专多能”培训计划,让小学教师拥有一主两辅、初中教师拥有一主一辅、高中教师拥有专业精尖的教学基本技能。充分发挥县域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名师领航工程,组建学科名师领衔团队,持续推进名师工作室百千万工程,坚持办好名师讲堂,组织名师送培、送课到校,实现名师和参加培训教师教学相长。推进“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渝东北教师培训高地,积极创建市、县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基地和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

4.打造过硬干部队伍。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严格执行干部选任“1+5实施办法,选好配强书记校长,让校长成为有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师德风范、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的学校领导者。优化干部结构,健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长效机制,建立干部后备人才制度,加大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力度,统筹培养好各年龄段干部。优化干部培训,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形成名校长、骨干校长、优秀青年校长梯队,努力造就一支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的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干部队伍。

专栏7推进师资队伍品质提升

1.引进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人,全县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5%

2.培养市县级名师、学科名师100人,骨干教师500人,骨干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

3.创建3个重庆市名师工作室,组建100个县级名师工作室、20个县级学科名师领衔团队。

4.创建5个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基地,3个重庆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

5.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幼儿教师持证率达到99%以上。

(五)狠抓安全稳定,筑牢教育底线防火墙

1.不断优化校园安全立体管控体系。实行系统化、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治理,全面压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压实校园安全学校主体责任,推行校园安全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深化高水平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平安示范学校”创建。配齐配好专兼职安保人员,落实教师每学期15天安保值守制度。探索构建“互联网+安全防范”体系,加强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县学校视频监控与公安平台整合联网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安全管理平台的综合运用。全面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行校园安全“全人员、全区域、全时段、全过程”管理模式,常态化、体系化开展师生安全教育,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2.持续构建教育发展和谐稳定格局。持续深入推进网络安全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网络安全管理和保障能力。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妥善处置各类涉校纠纷和信访,持续关注和防范教育系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突出矛盾和典型事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安全监管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以完善治理体系为导向,完成五大改革任务,以更高水准治理能力绽放教育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根本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教育现代化发展内生活力。

(一)共建共享,全面构建多元主体,教育共治新格局

1.进一步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设,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政府管政策、管引导、管保障、管评价,统筹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乡镇(街道)、部门协同推进教育改革措施落实落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进一步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新型关系。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深化教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落实中小学教育教学自主权、扩大人事工作自主权、落实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着力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公示与听证制度,完善群众建言献策平台,扩大老百姓对教育决策的参与权。健全教育基本服务制度,完善规范化、便捷化、高效化的教育服务工作机制。发挥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教育咨询机构在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投入、课程改革、招生考试等决策方面的咨询作用,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制度化。

3.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制定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措施,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强化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开发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办学情况的督导检查,全面开展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完善教育督导问责、结果公示公告、限期整改和督导结果奖惩的制度体系。

(二)依法治教,全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新格局

1.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大力推动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建立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完善多元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机构常态化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和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制度,健全教育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以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学校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2.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全面负责学校党的工作,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政治功能,强化党组织在依法治校,按章程自主办学中的决策、保障和监督作用,建立学校党组织决策、校长具体组织实施的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和考核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推动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进教育家办学治校。

(三)合力推进,全面建立教育评价创新体系新格局

构建科学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单位科学履行职责评价办法,完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建立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出台教育评价实施细则,科学设计评价流程,建立教育评价报告单制度,向社会公开发布。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行为。推进学校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一体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全面覆盖教育各领域和大中小幼各学段,全面贯穿教育、考试、招生、结果应用各环节。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多形式宣传科学成才观念,严格学业标准,完善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全息智能评价试点。推进社会选人用人评价改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更加科学的社会选人用人机制,落实平等就业要求。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教育评价制度。加强云阳本地教育评价专家库建设,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验校、学区和集团建设。

(四)创新驱动,全面建立办学体制机制治理新格局

1.深化新时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引导初高中学校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立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衔接的录取机制,探索实施部分学科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等制度,增加体育在考试科目中的分值权重,加强艺术学科评价结果在中考中的运用。加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考试评价力度,探索职业教育“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评价模式。

2.深化新时代教育科研改革。建立目标清晰、多元开放、体制健全、机制完备的教育科研工作新体系。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分学段逐步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考核机制,提升教研员队伍的工作责任感和专业化水平。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加强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开展以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全覆盖教学视导,开展教学比武和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建立跨区域、跨学段的教科研机制,深入推进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应对策略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索中小学质量监测试题库建设。强化校(园)本教研,创建市级教科研基地,建设一批县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3.深化新时代学校卫生工作改革。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优化政策制度体系,用活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学校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师生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校园食品卫生安全治理,提高师生健康素养。聚焦以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方法、健康管理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学生健康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习惯,保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加强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建设,深入推进医教结合,提升学校卫生治理能力。大力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深化“互联网+健康教育,构建涵盖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和常见病筛查机制,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减少“小眼镜”。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体系,落实传染病防控制度。持续实施“暖心”工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普测预警及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管理与干预,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专栏8深化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改革

1.创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县。

2.医务室(保健室)、心理辅导室建设达标率为100%

3.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4.建立心理健康管理云平台,实现学生个体心理特性和行为监测智能化、全覆盖。

5.实现学生健康体检完成率达100%,健康档案建档率100%

(五)开明开放,全面开创国际国内教育合作新格局

坚持“顺道出境、登台站位”,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高校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先进教育资源来云阳联合办学或创建分校,为云阳教育注入新活力。主动探索“万开云”教育平台与资源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争取更多的教育事业发展话语权。支持优秀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开设国际班及留学项目,开展冬夏令营活动、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互访和海外游学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与高校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加强与山东威海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与万州、达州、开州、梁平开展毗邻地区改革协作,持续推进与主城区的中小学合作项目。推进跨区域合作培养教师,探索建立中小幼教师定期访问机制,切实开展“对口帮扶请进来,组团培养走出去”的人才交流方式及网上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活动,推动交流合作,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发挥教育优化营商环境的优势,为大型国际国内会议、节庆活动、赛事活动提供人才支持和志愿服务。


第四部分强化新保障,担当新使命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严格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担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教育事业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1+11制度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坚守并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办好“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云阳教育。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高水平建设。严格执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党内制度的落实。优化组织设置,协调推进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认真做好党总支、党委的升格工作;探索试点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学校将支部设在年级组、教研组、学科之间等教育教学第一线。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和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培育一批党建工作示范学校、样板支部。严格执行“双培养机制”,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加强党员教育培养,强化党员积分制管理,创建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建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机制

(一)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工程优先实施。要着眼长远,加强全县教育顶层设计,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法治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投入体制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管理机制,持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相关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在保基本的基础上重点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内涵发展、队伍素质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倾斜。

三、建立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机制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统筹“十四五”全县教育发展。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联动,形成落实规划合力,推动规划落实。

(二)建立项目化推进机制。对标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加强工作创新力度,明确工作举措,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清单化管理、协同化推进,推动教育规划高质量实施。

(三)建立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成效评估,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规划实施的发展策略。

(四)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规划要求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的督察检查,及时跟踪问效,定期通报规划落实进展情况,对推进教育规划各项工作敷衍塞责、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负责人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限期整改落实。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