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姚成风尘仆仆地从重庆载誉归来,笔者前往云阳县昱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访时,他谦逊地说:“能获得‘重庆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一殊荣,我感到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从辗转南下做“打工者”,到返乡创业当“小菌王”,再到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姚成完美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不如回家门口创业去”
姚成是石门乡石门社区人,今年38岁,个头较高,身材清瘦,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初中刚毕业,家里出现了重大变故,为了挑起家里的重担,我揣着东拼西凑的几百块钱便‘下海’去了!”姚成回忆说。
“在攀枝花下过力当过学徒,在中山市干过普工做过库管,在珠海拉过砂填过海,在深圳搬过砖砌过墙……”姚成介绍自己的经历时,既沉重也轻松,“不过,经历就是财富。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家里负担也减轻了许多,自己也有了些积蓄。”
“考虑到母亲年纪大,要人照顾,老婆在家教书又带个娃儿,非常辛苦,我觉得长期在外漂泊也不是个办法,不如回家门口创业去!”姚成毅然做出了决定。
石门乡地处云阳县“东大门”,是典型的贫困高寒边远山区。2012年,姚成返乡创业,在毗邻国道边办起了砖厂。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建材需求旺盛,加上经营得当,生意红红火火,解决了20多个村民的就业,他的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黑木耳生出了钱袋子”“时光从不辜负奋力拼搏的人!”作为党员又是乡人大代表的姚成说出了朴素的道理,“家乡交通便捷,气候适宜,但闲置土地较多,能不能转行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呢?”
“现在市场上木耳供不应求,高山气候也适合种植木耳。”姚成说,通过市场调研,他决定走种植黑木耳这条路。随后,他自费前往广州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流转土地20余公顷,并陆续投资了400余万元,于2016年7月创办成立了云阳县昱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石门社区有近200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占三分之一,而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在乡里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尤其是青年妇女,大多学历低,又缺乏技能。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扶贫工作队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坚持一手创业引领,一手抓技能培训,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非常感谢县扶贫办的资金扶持,也感谢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姚成说,“路子对才会走得远。当时在村里建了一个年产干木耳7.5万公斤的木耳基地,干木耳每公斤的售价为70至80元,年产值达到600万元。”姚成说,基地经受了暴雨、雪灾考验,也经历了技术试验的失败,终于研发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黑木耳——凝涵石门青杠黑木耳,并成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目前,公司注册资金1600余万元,流转土地500余亩,年产黑木耳菌种100万袋、鲜黑木耳500余吨,年产值500余万元。“产品远销重庆、宜昌、广州等地,供不应求。”姚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黑木耳生出了‘钱袋子’,今后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让大家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出家进厂门,车间当工人。石门社区建卡贫困户李琴园家里负担较重,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丈夫体弱多病,在外打工挣不了多少钱,又很难照顾到家里。去年,李琴园来到昱达农业公司务工,每月可挣2000多元。“除工资外,中午还可以在工人食堂免费就餐。”李琴园高兴地说。
村里像李琴园一样在厂里务工的还真不少,高峰期务工人员有近100人。除了劳务收入,昱达农业公司还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等方式,助力村民实现稳定增收。2018年,昱达农业公司被评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还成立了就业扶贫示范车间,解决贫困户稳定就业近30人,实现年人均务工增收5万元。农闲时节,该公司可提供近300个工作岗位,常年稳定岗位60余人,除特殊技术岗位外,全部招聘附近村民,优先聘用贫困户。
“脱贫不是终点,关键是让大家有个稳定增收的渠道,能够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拓宽一条属于我们大山里的小康路。”姚成谈起未来,脸上写满了坚定,“脱贫攻坚产业先行,乡村振兴产业快行。下一步,公司要以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多元经营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带动全乡乡亲都富起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