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无障碍 适老化 繁体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互动交流>日常意见征集
2023-03-29


云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

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为促进我县城乡融合发展,结合云阳实际,我县初拟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征求吸纳相关单位意见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意见内容,现再次向社会各界、广大企业和群众公开征求意见。征集时间为202125日至2021211日,欢迎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附件:《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联系人:张志强

联系电话:55129461

邮箱:224724024@qq.com


附件:

中共云阳县委  云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

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工作要求,为促进我县城乡融合发展,结合云阳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总体部署和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具体安排,立足云阳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县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县域“一心两极三片”城乡空间格局为方向和路径,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主要目标。2022年,全县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一心两极三片”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基本建成,城乡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产业协同发展更加紧密,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全面缩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到2.231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一体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二、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

1.推动形成落实“一心两极三片”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差异化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整体安排,突出核心区域带动和节点区域联动,围绕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管控,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协调、集聚融合、全域协同的一心两极三片的城乡空间格局,持续释放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优化效应。城市发展核心,加快县城提质扩容,建成50”中等规模城市,谋划100”中大规模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全县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高品质生活的集聚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引领带动两极三片地区加快发展。南北两大增长极,强化在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地区发展上的先行先试作用,着力建设江口南溪北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增长极和龙角普安南部文旅融合发展增长极。三大协同发展片,推动三大片区乡镇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特色和产业发展禀赋,采取产业融合、要素融合等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向一心两极集聚发展,充分发挥通道优势,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2.健全城市核心率先实现同城化发展的机制。加快推进青龙、双江、盘龙、人和四个街道与凤鸣、黄石、巴阳、水口四个乡镇同城化发展,率先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城市发展核心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乡融合水平。

3.加快提升重点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力。着力提升重点集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增强中心集镇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集中居住,提升集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依法将点多面广、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至乡镇或委托乡镇行使。

4.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强化城乡一体设计,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更好发挥规划对乡镇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确保“三区三线”精准落地实现“一张蓝图”管理加快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乡村风貌引导与塑造机制,引导乡村科学开发和有序建设。鼓励城市企(事)业家与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乡镇和村庄规划制定。

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

5.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快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实行居住证登记制度,完善居住证功能。健全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机制,建立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完善激励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6.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健全土地经营权放活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抵押等权能。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市同价同权。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升农村资源、资产运营效能,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三社”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7.建立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和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专业技术人才等,通过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承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提供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落实国家相关管理办法,鼓励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对农民工回乡新创办的各类市场主体(含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给予一次性创业奖补。畅通城市人才加入乡村通道,健全科教文卫体等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向农村地区选派第一书记长效工作制度,引导人才入乡。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将其定期服务乡村经历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挂钩。在职称评定上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

8.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平台及载体建设。积极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一批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研究制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具体措施。探索政府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

9.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信用环境建设,推动农商行回归本源,积极稳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优化普惠金融便民点布局和功能。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依法拓宽农业农村领域抵质押物范围,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促进金融服务向乡村覆盖、信贷资源向乡村流动。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机制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推动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整合各级基金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10.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综合体等打造成为工商资本入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工商资本入乡风险防范机制。

11.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人员下乡创业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开展科技公益服务的,可以取得技术服务报酬或从企业获得股权、期权和分红,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完善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制定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激励与利益分享制度,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份)期权等方式进行激励。大力引进市内外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机构来云设立分支机构。深入推进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深化完善初始权益分配改革。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12.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结合城乡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推动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等资源合理配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科学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医联体建设,落实双向转诊,推广远程医疗。加强城乡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市级工作进度,制定我县落实重庆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和社会化发展。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参保登记“一窗通办”“全渝通办”。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推广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统筹调整农村低保、农村特困等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加强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13.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以县域为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人口集聚区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强化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高速公路更多地服务乡村,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行政村双车道工程,实现建制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达100%、村民小组通畅率100%。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有序推进城市燃气管网覆盖村镇。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乡村5G、千兆光纤等新型基础设施。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进一步完善城乡道路、农村客运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补贴政策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乡村延伸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

)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4.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到2025年,打造15万亩优质水稻示范片,建设水稻制种基地1000亩,稳定粮食产能,成规模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完善支持农业机械化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推进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健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15.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和快递物流、冷链集配体系等配套机制,支持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定制等新业态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乡村电商物流配送覆盖率达到90%。加大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用地倾斜,依法依规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

16.建立农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加快促进山水自然、乡土文明、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丰富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智慧文旅建设,提升“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云阳礼好”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机制。充实非遗名录体系及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加强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7.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完善生态损害赔偿和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制度体系,积极探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作路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深化落实次级河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8.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把农业园区、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小城镇等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成4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

19.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搭建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综合平台,健全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机制。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担保、继承权,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人群要素收入,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增强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力度

20.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考核机制有效衔接,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政策举措有效衔接,从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村低收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领导,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落实分工协作。县级层面成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县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各项重点任务制定细化配套改革措施,积极争取市级对口部门支持,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14


主办:云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云阳县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5002350018 网站维护联系电话:023-55128091

ICP备案:渝ICP备12003733号-1 渝公网安备:50023502000110号

重庆云阳微发布
新浪官方微博